第66章 咱也是小侯爷了
杨志领受了赵子称的命令后,很快就办完了手续,依照朝廷的合法流程,把他的部队变成了“受雇于地方,代替地方徭役兴建政府工程”的角色。
朝廷该出的军饷还是要出的,并不是说这支军队从此就是赵子称养的了,赵子称只是拿姑苏县筹到的钱,补贴军队因为额外劳作所需的津贴、食费。
就好比后世计划经济时代,也经常让军队支援地方建设,地方上也要给军队津贴。但津贴的性质绝不等于军饷,只能算是外快,军队从法理上来说还是朝廷养的。
然后,杨志就开始招人扩军,补足缺额,招到人后,也先初步整训军纪,并不用马上干活。最初大半个月,都没什么意外发生,也就无人质疑。
这很好理解,因为杨志所做的一切,都是依朝廷章程办事,赵子称也没有违规,最初自然不会有人来管。
赵子称也趁着这半个多月,先回了一趟秀州老家,见了父母,又看了一下自家在秀州经营了半年多的生意。
父亲赵令话已经被他那个远房堂弟皇帝封为了嘉兴知县,升到了正七品,还恩荫赏袭了其父赵世将(赵子称祖父)的开国侯爵位。
因为朝廷传旨的使者,走得比赵子称还快,赵子称在路上走了两个半月才回来,中途在徐州耽误了很久。而朝廷传旨的使者,从汴京到秀州,只走了一个月。
赵子称回来时,父亲已经上任一个半月,也差不多熟悉了知县的工作。
父亲现在是正儿八经的侯爵,赵子称也终于可以称一声“小侯爷”了。
不过看到儿子回来,赵令话的态度还是非常和蔼的。他心里清楚,自己能升官,都是因为儿子在东京做出了成绩,虽然他不知道其中内幕,但儿子的本事绝对是不容置疑的。
父子俩的短暂沟通,也就非常和谐。
赵子称先是提了自己在苏州的际遇,说是有苏州富户,愿意拿出数万贯家财支持他,正是半年前跟自家互助过的慕容家,希望定下婚约。
赵令话听后,一开始有些惋惜,作为宗室人家,如今已经有了一定的官身,想要联姻更富贵的人家,也是做得到的。而且儿子还那么年轻,十八岁不到做到县丞,满十八岁可能就是知县了,这种前途,放到别处,肯定会被人争抢。
但另一方面,他也想到,作为宗室,肯定不能跟重臣结交过深,那样容易遭忌惮,如此一来,女方如果是富而不贵,同时家教又好,就算是最好的结果了。
赵令话冷静了一下之后,并不直接反对,只是提醒了儿子两句:“若是你自己觉得合适,为父不会反对,但希望你想清楚两点。
首先,当年仁宗朝时,刘太后其实就说过,皇室乃至宗室,娶妻最好就是找落魄贵胄联姻。
只因当朝权贵,天子若与之结亲,容易出现外戚干政。宗室与之结亲,容易遭忌结党。
而若是选暴发之家,虽然朝中没有根基人脉,只有钱财,不易形成外戚、结党,却疏于家教。
因此,只有家道中落、曾经大贵过的人家,既有家教,子弟不至于胡作非为,眼下却又没有朝中靠山,不会形成党羽。
为父不了解那个慕容家,你自己照着这几句话琢磨琢磨,若是可行,便依你自己判断吧。”
赵子称没想到父亲还是有见识的,一上来就拿本朝之前的太后名言讲道理,而且这番话也确实有点道理。
而赵子称代入一下之后,发现慕容家还有点符合,人家也是衰落了的人家,但钱还是有的,家教也是有的。宗室子跟这样的人家联姻,貌似也没什么问题。
“既如此,孩儿就回复慕容家了。”赵子称恭敬说道。
赵令话:“别急,你也是一县县丞了,朝廷法度、律令该当知晓,为地方主官之人,不能纳属地之女为妾,若是娶妻,也有些违碍。
你还年少,虽不是当地主官,暂时还是稳妥些好,等你不在姑苏做官了,调任别处,再过明路不迟,不要落人口实。”
赵子称心中一凛,连忙称是。
跟父母谈妥了自己的婚事意向后,赵子称又去看了一下家族的生意,也就是半年多前,自己在老家让人搞的鸭绒工坊。
经过半年多的发展,工场也扩建了一定的规模,收购的鸭绒原材料来源,已经覆盖了秀州数县。
自己那负责生意的侄儿赵伯琦仔细汇报了一下情况,表示如今有每月数百贯的纯利,出产鸭绒被服上千套。这半年来,慕容家的人也一直非常照顾生意,销路渠道不用愁,还有一部分转卖去了镇江,交给当地的厢军将领梁家的私商队帮着分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