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历史将证明我无罪
说句实在话,赵子称刚开始弹劾朱勔、奏请皇帝废除石纲的时候,他的名声并没有涨多快。
无论是士林中的名声,还是在普通百姓当中的名声。
但是当朱勔出手报复他之后,赵子称的名声简直一夜之间井喷式暴涨。
其实这也很好理解,因为这些年来,或多或少对朱勔有意见、暗中蛐蛐他的人也不少了,但没一个闹大的。
如果不闹大,鬼知道上书者到底有多卖力、还是随便闹着玩的?鬼知道皇帝有没有认真对待这事儿、是不是真的上达天听了?对废除石纲到底有多大推动效果?
而朱勔的公然报复,简直就成了赵子称的忠义认证,让他的名字在旬日之内响彻大江南北。
说明朱勔这条杀千刀的疯狗真的被打疼了!它急了!
这就好比原本历史上、明末的时候抗清的文武忠臣有很多,并没有哪个特别出名。但乾隆四十二年、某一次搞w狱时,乾隆脑子一抽突然下了道旨意:同步查禁《节寰袁公行状》与《岳鄂王精忠祠记》这两篇文献,同时禁止民间祭祀岳飞和袁可立。
然后袁可立的名声就突然大噪,一度盖过了其他明末抗清的忠义名臣。袁可立的后人也逢人就说“我祖宗跟岳武穆一起被禁了”!
袁可立本人其实崇祯初年就病死了,他当年抗的只是后金,其成绩也不怎么大。但在乾隆的禁令出来之后,这一切都不重要了,当时民间反清复明的势力,都不约而同将其上升到了图腾的级别。
而赵子称今时今日的状态,也是遵循了同样的传播学原理。
他已经自然而然成了倒朱勔、反石纲的图腾,他本人到底做了多大贡献,至此已经不重要了。
如果按正常官场渠道,赵子称就算做到知州,也决不能有今日的知名度涨幅。甚至做到一路的安抚使,都没有那么好的效果。
不相信的看官,可以扪心自问一下:后世的大学生,有几个知道自己本市的市长叫什么名字的?又有谁知道省里的领导叫什么名字的?做官做得再大,单论知名度,也是不如成为一次精神图腾的加成来得大的。
而赵子称作为宗室,他未来要走的赛道本就跟其他官僚体系内的人不同。
他不追求乱世来临前自己的官职到底有多高,他只在乎自己的知名度有多高——当然了,血统的远近也是很重要的,但血统生下来就定死了,没法努力,只能在名声上努力了。
……
随着赵子称暂时被收押,好几串角度、姿势各不相同的链式反应,就并行发生了。
首先是在姑苏城内,慕容家为首的一小撮跟赵子称关系甚密的本地豪门望族,几乎第一时间想要营救赵子称。
“赵大哥怎么会被抓?朱勔这狗贼也太嚣张了。他的应奉局须不是提刑司,怎能管那么宽?就算他要报复,也只能上报朝廷公事公办!不行,姐姐、母亲,我们想办法救赵大哥吧!”
最急也最无谋的,应该要数侠义之气爆棚的慕容妍了。她其实也有读过不少书,只是没母亲和姐姐那般读得多、读得全面。毕竟年纪摆在那儿,十六七岁的小姑娘,心思都在习武上了,真遇到剧变还是难免慌乱胡为。
要不是这种容易任侠的脾气,当初也不会救翻了船的杨志、惹上祸端了。
好在她的冲动很快被姐姐慕容秋劝住了。慕容秋武功不如她、硬拉拉不住,就只好喊母亲一起跟她讲道理:
“小妹你不要慌!赵大哥没事的!这也是他计策的一部分!他可是宗室,而且事情已经闹大。朱勔就算软禁了他,也只敢文斗搜集其‘大不恭、早就擅作主张试图阻挠石纲、阻挠百姓向陛下奉献’的罪证,不敢来武的、让他吃皮肉之苦的!
你怎么救他?若是动武,反而是陷他于不义,让他成了理亏的一方!这种时候,且让他在里面待一两个月,也不会有事的,反而对他有益无害!一两个月之内,蹲得越久,将来的名望越响亮!江东百姓都会因此对他感恩的!”
慕容妍讲道理讲不过姐姐,想要硬闯离开,武功又不如母亲,最终被母亲制住,避免她关心则乱帮倒忙。过了一会儿之后,才算是冷静下来。
慕容秋劝住了妹妹,又顺着这思路继续查漏补缺,善意提醒道:
“眼下我们还是应该担心担心自家,赵大哥暂时入狱,朱勔要是找不到突破口,可能会从其他人身上下手,试图抓赵大哥‘早已对石纲不满、抗旨独断专行、提前阻挠石纲’的证据。
我们还是赶紧出城躲避一下,或是去太湖上的军营里暂住个把月,别暴露了行藏。只要不被朱勔逮到,就是对赵大哥最大的帮忙。”
段语嫣闻言也深以为然,当下也顾不上田庄粗重,只是带了家中细软赶紧跑路。慕容妍咬着嘴唇犹豫了一会儿,最后也想通了,既然这都是赵大哥计划里的一部分,那就不是弃他而去。
她只是有些伤心,赵大哥为什么不把计划的全盘细节都告诉自己呢,反而还是姐姐知道的更多。虽然有一部分是姐姐自己推测出来的,但肯定还有一部分就是赵大哥告诉她的。
看来赵大哥还是担心自己的谋略和定力不足,有些事情不能跟自己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