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江南出了个赵子称
跟魏宪谈妥之后,赵子称才算补上了他计划的最后一块短板、确保了上书畅通的渠道。
如果没有魏宪这个通判的监察职能和上奏渠道作为保底,赵子称哪怕计划得再好,弹劾奏疏写得再团锦簇。
皇帝要是都没看见、能被中间的奸佞截留下来,那就都成了无用功。
从魏宪处回来后,赵子称总算火力全开,在短短数日内,就把《请废江南应奉局》的奏疏写完了。
文章并不算辞藻华丽,但绝对铿锵有力。
而且赵子称还巧妙地做了一些安排,让文章看起来并不是一味言辞激烈地抨击,而是实实在在言之有物、言之有理。
在文中,赵子称借助了自己作为“水泥发明人”的身份优势,又从去年他在姑苏县秉政时、主持本县冬季徭役、通过苏州通判魏宪的协调、在苏州四县普遍推广水泥用于修筑圩岸说起,
强调“水泥此物,已经被证明,用于圩岸施工,可以极大节省民力财力,国民两便”,而且质量可靠,所修圩岸经得起检验,由此推而广之,将来还可以用水泥为朝廷修筑运河的河沿。
赵子称在文中分析,目前是否能用水泥盖房子、或是修筑海塘水坝,暂时还未可知。因为盖房子的结构强度要求是更高的,而水坝则要考虑水位落差导致的巨大压力,要确保水泥建筑经过长期检验、确能抗压后,才能大规模应用,这样才对得起人民——当然赵子称的原文肯定不会写得这么大白话,还是经过一些修饰的。
在简短地介绍了这些技术展望、证明自己是一个负责任的人、而非冒进之辈后,赵子称立刻话锋一转,然后就提到“鉴于水泥之妙用,臣愿将此秘方正式献给朝廷,绝不藏私,以期利于天下。同时恳请陛下在艮岳修筑时,以水泥砌假山,替代征发巨石奇树。
汴京地处平原,周遭无石山、奇石,自营建艮岳以来,为堆砌假山,兴石纲取两淮灵璧石、江南太湖石,耗费巨万。
江南凋残,民不聊生。两淮催逼,已生贼情。望陛下以天下安危为重,崇峻宫室享乐为轻,废应奉局,罢石纲,则天下幸甚。
若仍执迷不悟,则恐江南、两淮民情汹汹,旦夕之间,变生肘腋,悔之晚矣。”
赵子称这份奏疏,一言以蔽之,就是不但弹劾了朱勔、还把自己凭什么弹劾的理由,说得明明白白,足以让天下人信服,不至于落下“此人不过是一狂妄小官”的刻板印象。
天下的狂士多了去了,纯粹的狂士是无法赢得百姓和士林的足够尊敬的。
你区区一个七品知县、鼻屎小官。废石纲这种大事,轮得到你来说?就算喷得再激烈,也不过是海瑞提前出现几百年罢了。
而海瑞那样的人设,你邀个虚名是可以的,但绝对没人会信赖海瑞真能干成大事。将来如果真到了国家危亡的时候,没人会拥立一个破而不立的纯喷子,那种名声对赵子称也就没有实际意义。
所以赵子称在文中巧妙地摆出了理由:我不是以鼻屎小官的身份去抨击此事,而是因为“我是水泥的发明人”,我为皇帝废除石纲后、如何寻找给艮岳修假山找好了替代技术解决方案,所以才来喷这事儿的。
那就不是“破而不立”的纯喷子了,而是“我行我就真能上”的实干者,是提前找好了全套解决方案、才言之有物奏请的,给人的感觉就完全不一样了。
……
赵子称这番精心设计的奏请,最终在五月底的一天,顺利完成,并且提交了上去。
奏疏并不能被加急,因为他谈的事情并不是什么已经发生的紧急军情,所以前前后后也走了半个多月,直到六月中旬才送到汴京。
抵达汴京之后,赵子称的奏请,也果然在第一时间,就被蔡京一党扣下了,根本就没送到皇帝面前。
如今的赵佶,根本就不怎么管正事儿,区区一个知县上奏,哪里能随随便便被皇帝本人看到?那种鼻屎小官也配吗?
所以,赵子称的奏疏,立刻就被蔡京把持的中书省,以正常、合法的流程批驳了。认为其所言荒悖、越权,而且大不敬,应该申饬甚至问罪!
朱勔可是蔡京的重要党羽,朱勔每年捞的钱,有相当一部分也是孝敬了蔡京和梁师成的,蔡京怎么可能容忍应奉局直接被废、石纲从此停止?
“简直荒谬!区区七品知县,还是为官仅仅半年的少年人,就敢妄言天下大事,还出言如此狂悖,这世道还真是变了!”
六月二十这天一早,蔡府之内,蔡京第一次亲眼看到下面的人送上来的这篇“奇文”,直接就给气笑了,一边咳着痰,一边轻蔑地笑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