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祥瑞频出,就任知县
顺利把本州通判魏宪拉下水、让魏宪来唱白脸做恶人后,宣和元年这个冬天,赵子称的压力就小了很多。
他这个县丞本来就没有太多事情要管,只分管徭役工程和对应的那部分钱粮筹措。
这块最大头的工作任务,有魏宪帮他扛仇恨值,赵子称就只用处理那些技术性的工作了。
于是姑苏县乃至苏州其他三县常熟、昆山、吴江,这个冬天的圩田整备工作,都进行得非常顺利。
最后一统计,总共只了比往年同期少得多的钱粮,却修缮了比往年多一倍的圩田面积。
原始水泥这种新的建筑材料,也第一次在低端水利工程这一应用场景中得到广泛应用。参与施工的厢军士卒和民夫,都非常喜欢这种能替代大石头的新材料,因为这大大降低了民夫的工作量。
虽然也需要学习很多新的操作工艺,这让一些不爱学习的民夫颇为不适,可脑子灵活又不愿意多下死力气的聪明人总是不少的。
一番自然选择之后,最终总会人尽其才,愿意动脑子的人去干灵巧的活,只愿下死力气的人也有充分的力气活让他们干。
百姓轻松,士绅摊派掉的钱粮也少了,干成的活儿却多了,这就是科技进步带来的三赢。
赵子称本人的练兵、扩军事宜,以及扩建水泥工场、锻铁工场的前期基础投资,也被顺利夹带进这些工程里面。
冬季圩田徭役结束后,为徭役提供工具、材料而建的工场,自然能挪作他用。到时候顺利转产兵器,或是继续造水泥以用于战时快速加固城防,都会非常好用。
与此同时,这三个月里,赵子称那些劝课农桑的工作也没闲着。因为靠水泥修圩岸的创举一炮而红,苏州各县有眼光的士绅、富户,都越来越相信赵子称的各种创举的可行性。
原本赵子称教富户们“不管有没有扦插新桑苗的需求,都要勤剪桑树上面的枝杈,以令桑叶肥美增产”,富户还未必敢信。有些准备多观望一年,先看看那些胆子大敢试点的同行、第一年效果如何、第二年再跟进。
现在看到水泥修圩岸那么成功,自然有更多人揣摩“赵县丞说不定真是生而知之的圣人,他的水泥之法能成功,桑树剪顶枝的法子肯定也是真有好处”。
一旦一个人的信用和名声建立起来了,后续做什么都方便。越来越多犹豫观望的士绅富户加入到相信他的队伍中来,姑苏县来年的桑蚕、蔬果产量,也必能因此受益。
只可惜冬季很多瓜果都不能种,所以暂时只能在桑树、果木方面做点劝农工作,其他工作的成效,至少要等开春之后才能看出效果了。
不过即便如此,作为最早无条件信任赵子称的慕容家,还是为他准备了好多去年秋收时存下的、用了新技术后长得特别大的瓜果,可以供他作为祥瑞献上去,稳固政绩。
地方上农业生产有没有丰收,是否是祥瑞,这种事情很难拿出铁的物证让上面相信。但瓜果长得特别大,大到异乎寻常,这肯定是造不得假的,只要把实物交上去,上面肯定得承认这也是政绩的一部分。
……
时间转眼来到了宣和二年的正月。
一个冬天的忙碌种田结束了,赵子称也为自己上任的第一年,交出了一份足以令各方都满意的答卷——当然,他这个第一年任期,其实只实打实干了三个多月而已。
按本朝成例,官员上任后的铨选,如无特殊情况,需要等各自任期满三年后,由吏部处置。但“岁课”也就是政绩的常规年度考核,则是每年都有的。
自王安石变法后,理论上对岁课的要求还变得更加细致了。
岁课的等级分上中下,记录在官员的历子上,也就是其为官的履历档案,期满三年铨选时,就会把过往三年的岁课历子都拿出来综合权衡,最后再给出结果。
不过,一旦发生了岁课考评极为“卓异”,或是有明显不称职的重大过失,也有可能被立刻提拔或是黜落,这是不受三年一轮限制的。
到了徽宗朝,官员坐火箭一般快速升迁,或是得罪了人快速黜落,都已经不足为奇,朝政极为混乱。马屁拍得好的,两年内从小官升入中枢的例子都有。
赵子称的情况,本来也属于入职之前就有功劳,本该高配的。但舍试两优入仕这种方式,注定起点不能高,要服众。因此他这一年做完后,本来就有相当的机会得到升迁。
再把相关祥瑞和劝课农桑、治水营建有功的政绩往上一报,基本是板上钉钉的。
截止到正月底,江南各州府的岁课政绩全都上报了上去、送达了东京的吏部。吏部紧急处置批复,基本上是二月份了。到三月即可把结论重新下发地方。
……
开两朵,各表一枝。
宣和二年的正月,东京汴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