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章 崇祯:为了大明,朕也是可以不要脸的!
不多时,在东宫的书房之中,朱慈烺接见了他们。
“臣参见太子殿下!”
几人见到朱慈烺,赶忙拱手见礼。
朱慈烺挥了挥手,示意他们不用多礼,然后又冲着一旁的马宝使了个眼色。
马宝立刻心领神会,快步走到了几人面前,手中还稳稳地端着一个托盘。
托盘里摆放着的,赫然便是新版的大明宝钞、大明金币以及大明银币。
朱慈烺神色平和地说道:
“诸位,先看看这些东西吧。”
几人闻言,赶忙低头望去,随即便看到了新版的大明宝钞、大明金币以及大明银币。
一瞬间,众人心中不禁泛起层层波澜。
因为只是一眼,他们就看到了这些货币上面印着当今皇帝的头像。
此前,他们虽听家中长辈提及过此事,但当亲眼见到这印着皇帝头像的宝钞和金币银币时,内心的冲击感还是极为强烈的。
有些人甚至激动得差点当场下跪,毕竟宝钞之上印的可是当今圣上啊!
朱慈烺看着众人那紧张又敬畏的模样,笑着说道:
“光这么看着有什么用?上手试一试手感如何!”
几个人先是面面相觑,最终还是张世泽带头率先拿起了一张新版的大明宝钞,随后其他人这才各自拿了宝钞或者银币金币,然后打量了起来。
不得不说,这新版的大明宝钞确实和旧版的大明宝钞完全不是一个级别的。
旧版的大明宝超说白了就是一张纸,可这新版的大明宝钞简直和艺术品没什么区别。
特别是大明大明银币和大明金币,一个银光闪闪一个金光闪闪,远比之前的金银好看多了。
仔细查验过一番之后,众人这才小心翼翼的将货币重新放回了盘子里,然后等待朱慈烺的再次吩咐。
朱慈烺无奈的摇了摇头,然后说道:
“你们刚才那般小心,是不是担心万一不小心弄坏了大明宝钞或者金币银币,本宫会责怪你们?”
张世泽硬着头皮,向前一步说道:
“回禀太子殿下,臣确实是这么想的,毕竟这大明宝钞、以及银币、金币之上印有陛下的头像。”
“若不小心损坏,依照律例,恐犯大不敬之罪。”
朱慈烺并没有感觉到意外,而是继续说道:
“这便是本宫今日要交代你们的事情了!”
“首先本宫要告诉你们,之所以要把父皇的头像印在新版的货币之上,一来是为了彰显朝廷对普及新版货币的决心。”
“二来是为了方便货币在市场上的流通,促进经济的繁荣,所以你们不必如此紧张。”
“若连你们都如此小心翼翼,普通百姓又该如何是好?”
“他们兑换了新版货币,在日常使用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沾染上油污或者不小心掉落地上的情况,难道这也要被视为大不敬之罪?”
“这显然是绝对不允许发生的事情。”
说罢,朱慈烺直接起身走了过来,然后随手拿起一张大明宝钞当着众人的面随意地对折了几下,接着又佯装不经意地丢在了地上。
前一秒,他直接一脚踩了上去。
看到这一幕的时候,张世泽等人吓得脸色瞬间变得煞白,不可思议的瞪大了眼睛,心中更是惊恐万分。
虽说他们内心明白朱慈烺的意图,但如此刻意地踩踏印有皇帝头像的宝钞,实在是让人从心底里难以接受,这可是对皇帝莫大的冒犯之举啊。
朱慈烺见众人面露惊恐之色,随后弯腰捡起宝钞,将其展示在众人面前,然后神色严肃地说道:
“本宫现在郑重地告诉你们,这不过是一张用于交易流通的纸币,不存在所谓的大不敬之罪。”
“制作它的初衷,就是为了方便流通。”
“所以你们明日的任务,便是派遣一些机灵聪慧之人混入百姓之中,然后演一出戏。”
“方才本宫的举动,便是给你们做的示范,到时候户部的官员也会配合你们演戏。”
“总之,务必要让百姓不再惧怕使用这新货币,明白吗?”
话都说的这么明白了,他们要是再不明白的话,那就真是傻子了。
张世泽最先反应过来,随即连忙上前一步,恭敬地说道:
“太子殿下放心,臣知晓该如何行事了。”
其他人见状,赶忙也纷纷答应了下来。
“太子殿下放心,臣知道该怎么办了!”
朱慈烺满意地点了点头说道:
“行了,你们退下吧,今晚早些睡,莫要误了明天的正事。”
众人随即也不再废话,拱手行礼之后便告退了。
事实上,这些事情朱慈烺完全可以交给锦衣卫去做。
然而锦衣卫身为天子亲军,肩负着保卫皇室安全、维护朝廷秩序的重任,让他们去做这种看似大不敬的事情,心中难免会有所顾虑。
执行起来恐怕也会畏首畏尾。
所以思来想去,朱慈烺还是决定让勋贵子弟们来办此事。
况且,这群勋贵子弟平日里在京城中时常仗着家族权势耀武扬威,百姓对他们既敬畏又好奇。
由他们出面,更容易吸引百姓的目光,引起百姓的关注。
当然,除了勋贵子弟职位,户部的官员们也被临时安排了各项任务。
而他们最终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确保大明宝钞能够尽快在民间流通开来,且百姓不会畏惧使用新货币。
看吧!
为了让新版货币能够顺利推广,朱慈烺简直可谓是绞尽脑汁了!
于是第二天一大早,天色刚蒙蒙亮的时候,大明皇家银行外面早已排起了一条条宛如长龙般的队伍。
为首的,赫然便是昨晚去东宫赴宴的众多勋贵子弟,在他们身后,则是一辆辆装满了大明宝钞、以及金银的马车。
为了能够吸引百姓的目光,他们甚至连箱子都懒得盖上,直接将那些宝钞和白银黄金全部都暴露在了众人的视线之中。
这几条队伍蜿蜒曲折,长度颇为夸张,足有好几百米。
不过这些队伍之中也并非全部都是勋贵子弟,还是有很多商人和普通百姓的。
毕竟不论何时,这个世界上都不缺乏主动相应国家号召之人。
当然,并非来到这里的所有人都是真心实意来兑换新货币的。
因为在队伍之外,还围着许许多多的普通百姓,他们或是交头接耳,或是伸长脖子张望着银行门口的动静。
他们都想先看看情况,再决定是否兑换新版大明货币。
毕竟他们家中积攒的银子都是多年辛勤劳作、省吃俭用攒下来的积蓄。
万一到时候朝廷又耍什么样,那他们可就损失惨重了,所以这种事情还是先观望一下比较好。
大明银行的对面,原本那座隶属于户部、专司分管琐碎事务的衙门,已然在前不久摇身一变,成了锦衣卫千户的驻扎之所。
为的就是为大明银行保驾护航。
衙门的外观依旧保留着往昔的古朴风格,朱红色的大门庄重而威严,门环上的铜绿见证着岁月的痕迹。
然而,门口站岗的锦衣卫却为这里增添了几分肃杀之气。
他们身着飞鱼服,腰佩绣春刀,身姿挺拔如松,眼神锐利似鹰,时刻警惕着周围的一举一动。
此刻,在衙门二楼那宽敞而明亮的房间内,一群人正静静地站在窗边观察着外面的场景。
房间布置得简洁而不失庄重,正上方高悬着一幅巨大的山水画,两侧墙壁上挂着几幅书法作品,彰显着此处的文雅气息。
而为首之人不是旁人,赫然便是崇祯。
此时的崇祯身着一袭紫色常服,整个人看起来倒有一股文雅之气。
在他身旁,则是站着朱慈烺。
薛国观、李邦华、倪元璐等六部大臣则整齐地排列在两侧,这些人也都身着常服。
因为今日无需上朝,所以天刚蒙蒙亮的时候,崇祯便迫不及待地带人来到了这里,想要看看大明皇家银行第一天开业会是什么样子。
薛国观等人自然也猜到了崇祯的心思,再加上他们对此也很好奇,所以一大早的也都在这里等着了。
结果刚好遇到崇祯,然后一行人便来到了此处。
众人放眼望去,只见大明皇家银行外,排队的人群恰似数条蜿蜒的长龙,自银行门口起始,足足绵延了数百米。
这数条长龙在街道上曲折延伸,一眼望不到尽头。
排队的人们或站或坐,有的在低声交谈,有的在翘首张望。
他们的脸上也都有着不同的神情,有的充满期待,有的带着疑虑,还有的则是一脸茫然。
崇祯看着这热闹非凡的场景,心中一时间也是感慨万千,然后笑着对身旁之人说道:
“看来对于朝廷改革货币一事,百姓们还是很赞同的嘛!不然也不会有如此盛况了。”
他的声音不大,却在这安静的房间内清晰可闻。
众人听到皇帝的话语,连忙纷纷附和。
薛国观率先说道:
“货币改革一事关乎大明兴衰荣辱,百姓自然全力支持,此乃陛下圣明之举。”
李邦华也赶忙点头称是:
“陛下洞察秋毫,此次货币改革必定能让我大明经济繁荣昌盛,百姓们定是知晓陛下为他们谋福祉,才如此积极响应。”
其他大臣们也纷纷开口恭维起了崇祯,一时间,房间内满是阿谀奉承之语。
崇祯听着这些话语,心中暗自好笑。
毕竟有哪个皇帝不喜欢被人夸呢?
更何况众所周知,改革货币确实是一件利国利民的事情,崇祯自然更加得意了。
人群之中,只有朱慈烺一脸的淡定,因为朱慈烺心中清楚,普通百姓对朝廷的货币改革依旧心存疑虑。
他们害怕所谓的货币改革就和之前的大明宝钞一样,只是为了掠夺他们的财富而已。
所以短时间内,百姓们并不会响应货币改革一事。
不过也没关系,因为朱慈烺早就有了解决这件事情的办法。
就比如眼下这看似踊跃排队的人群,大多其实都是他特意安排来的勋贵子弟。
剩下的估计是一些商人,当然,普通的百姓也是有的,只是人数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多而已。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朝廷的那些官员们并未在此露面。
这是因为朱慈烺早前就已和他们打过招呼,不久之后会为朝廷官员单独开辟一条通道,让他们直接前往户部兑换,无需在此排队。
如此一来,既避免了诸多麻烦,也能增加效率。
就在这时,楼下不远处的人群中传来一阵喧闹声。
“开始了,开始了!大家排好队,切勿插队!插队者将被视作扰乱秩序,轻则取消排队资格,重则打十大板!”
这声音高亢而有力,在众人耳边回荡。
而喊话之人,正是负责维持现场秩序的锦衣卫。
鉴于大明皇家银行的特殊性质,所以此处维持秩序的人员均为锦衣卫。
而伴随着锦衣卫现身,身上散发的气势便震慑住了全场。
就连那些平日里嚣张跋扈、目中无人的勋贵子弟也都安静了下来。
因为他们心里也清楚这些锦衣卫是奉谁的命令而来。
原本有些嘈杂的队伍瞬间安静了下来,人群自觉地排好队,并且大致分成了三队:
一队是用旧版宝钞兑换新版宝钞的。
一队是用黄金兑换大明金币的。
还有一队是用白银兑换大明银币的。
没过多久,时辰已到,大明皇家银行那两扇厚重的大门缓缓打开。
门轴转动,发出“嘎吱嘎吱”的声响,仿佛在宣告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银行内部,装修得金碧辉煌,大厅更是宽敞明亮,地面铺着光洁的大理石整个建筑风格相当的大气。
涌进来的人们看到这一幕,瞬间便是一阵惊讶,他们还从未见过如此金碧辉煌的衙门。
兑换大民银币和大明金币那边的兑换窗口前,摆放着专门的称重器具和鉴定工具。
负责此项工作的皆是经验丰富的银匠和金匠,他们眼神毒辣,手法娴熟。
只见一位银匠拿起一块黄金,放在秤上仔细称重,随后又用专业的工具鉴定成色,动作流畅而熟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