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是一枚月亮作者:沈文婷
第19章
渔网之设,鸿则离之。燕婉之求,得此戚施。
——《邶风新台》
1
宣姜为姐,文姜为妹,按国人的理儿,讲故事应该先从宣姜说起。然而,写罢文姜已有些时日,宣姜却迟迟没有开笔,她的故事在《史记》、《东周列国志》、《左传》中都有记载,后人也复述了很多遍,这些故事大同小异,但始终不是我要听到的声音。
宣姜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女子呢?这事儿还得从她的首任丈夫卫宣公说起。
宣姜凄美的一生,就是从她那荒唐的婚姻开始的。
2
在卫宣公姬晋还是太子的时候,看上了父亲卫庄公的小妾夷姜,两人私通多年,生有一男孩,偷偷寄养于民间,取名伋子。后来,姬晋登基,原本为私生子的伋子因是长子而顺理成章地做了太子。
转眼,太子长成了少年,娶妻之事被提上日程。之所以会选择宣姜,一是宣姜之美众人皆知,二是夷姜与宣姜原本同族,三则是出于卫齐两国政治联姻对彼此都有好处的目的。因此当卫国使者向齐僖公提出婚事时,僖公欣然应允。
就在齐僖公为女儿的大婚筹备嫁妆时,卫宣公那边却变了卦。他倒不是想退婚,而是想把宣姜从儿媳变成媳妇儿,因为从使臣的描述听来,“此女只应天上有”,这样的女子就应该是由自己来享用的。
卫宣公打着为儿子构建婚房的名义大兴土木,在淇水河边修了一座行宫,命名为“新台”。一个“新”字,任谁听来都会以为是为一对新人准备的,所以太子伋子得令出差的时候,并没有想到归来后会有变故,他是带着回来后就能迎娶新娘的期盼出差的。
宣姜又何尝不是带着嫁个如意郎君的期盼出嫁的呢?也许是自婚期定下的那天起,她就开始留意收集关于伋子的各种消息:出身为私生子,后被立为太子,样貌俊朗,举止儒雅,为人正直又厚道……这就是那个要与我厮守终生的男子啊,我该以怎样的姿态见他第一面呢?又该怎样与之相处,共度百年呢?一路锣鼓唢呐,轿外喧嚣,轿内也不安静,红盖头之下的宣姜早将此生的生活憧憬了一遍又一遍,忍俊不禁的笑意不断地扩大再扩大,将狭小的车厢挤得左摇右摆。
正文新台:男人的荒唐事最终是受害的女人在埋单..
入夜,宾客尽去,洞房之中,烛影两行。她盼着他早些来揭盖头,趁着妆容尚好,将自己的美丽展示给他看。其实他更急。自打听说她美若天仙就一直心里痒痒,想一睹芳容。喜娘的后脚还没有迈出门去,他已经将两扇门强合在一处,转身就奔了新床而去。
盖头揭开,他惊,此女果然只应天上有;她更惊,这个少年郎怎会生有一脸的胡楂?花烛一夜,他心满意足,她满腹委屈。
新台新台真辉煌,河水一片白茫茫。本想嫁个如意郎,蛤蟆蟾蜍没好相。
新台新台真高敞,河水一片平荡荡。本想嫁个如意郎,蛤蟆蟾蜍太难看。
想得大鱼把网张,谁知蛤蟆进了网。本想嫁个如意郎,原来却是癞蛤蟆。
三十多岁的男子,在今天正是好年华呢,即使不帅,单凭了国君的行头,也不会像诗里说的那么丑陋不堪。可你不是我的心上人,
再帅的面容也不过是徒有其表,你用卑鄙的手段得了我的人却不会得到我的心,在我心里你将永远是一只难看的癞蛤蟆。
由古而来,婚姻都是未婚男女心中最大的憧憬,男子都想美娇娘,女子都思俏郎君。然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听天由命任人摆布的命运之下,如愿以偿的能几人?更多的是盖头揭开,几家欢喜几家愁。就连《红楼梦》中混不吝的薛蟠都曾怜香地唱过:“女儿悲,嫁了个男人是乌龟;女儿愁,绣房钻出个大马猴……”可见这盲目指婚毒害之深。
3
三千年过去,我们无从猜想宣姜是以怎样的心情度过新婚之夜的。她可哀叹过命运的捉弄?可想过寻求父王的救助?可尝试过以死明节?但最终,她隐忍下来,为了成全大局,亲手杀死了自己的爱情。黎明来临,她不再是那个懵懂的新妇,而是一个年长于自己的少年的继母,卫国子民的一国之母。她必须吞下苦楚,微笑前行。梦想已经破碎,那就带着现实上路吧。
伋子归来,卫宣公将其招到新台,第一件事就是让儿子向自己的新婚妻子行见面大礼。新妇成了继母,伋子弯腰屈膝时的心情可谓五味杂陈,但作为一个有教养的未来国君,作为宣公的孝子,他还是接受了这个事实。宣公出于安抚,在自己的后宫中选了个不甚出众的女人送给儿子做太子妃。这场交换看起来倒也算平等。只是,从此以后,伋子常常独自发呆,话语也日渐少了。不知道爱子的这些变化卫宣公有没有看在眼里,而他的心里又有没有过一丝对儿子的愧疚。
正文新台:男人的荒唐事最终是受害的女人在埋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