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朝的另类史作者:梅毅/赫连勃勃大王
第63章
甭说,沈惟敬最初与日本人的讲和谈判工作,大有成效,最起码他成功拖延了日军的进一步进攻,使中国军队有喘息之机重新集结兵源。而在平壤接待沈惟敬的小西行长,本人就是日本界港巨商出身,对贸易金钱的兴趣大过战争征服。见到同样是浙江商人出身的沈惟敬,小西行长立刻就有天然的好感,引以为同道。
于是,小西行长表示,如果大明答应与日本皇室通婚,答应日本封贡(其实是做买卖),并允许日本方面在朝鲜占领大同江以南地区,他本人就会回日本说服丰臣秀吉撤军。当然,小西行长如此表示,也是因为朝鲜半岛人民在地方上风起云涌展开反抗,四处袭杀日军,使日军终日提心吊胆。况且,日久军疲,饷粮不继,拖下去并无太好结局。
这一计划,如果达成,朝鲜人吃亏最大。如果尽割大同江以南与日本,朝鲜三分之二的国土就没了。
沈惟敬回报在辽东主持军务的明朝兵部右侍郎宋应昌。宋应昌上报自己上司兵部尚书石星。二人一合计,觉得廷议肯定不会接受日方条件,便打发沈惟敬回平壤与小西行长再谈。小西行长寸步不让。
明廷方面,朝官们纷纷指责宋应昌进兵不利。双方一拖,时间就到了1592年的年底。
此时,平定宁夏哱拜之乱的李如松得以抽身。明廷就派他携近五万精兵,东征入朝鲜杀日军。
由此,决定结束第一次日军侵朝的平壤大战即将爆发。
李如松,字子茂,乃明朝名将李成梁之子。这老李一家,祖籍就是朝鲜,从李成梁曾祖父李英那辈就内附明朝,世为铁岭卫指挥佥事。李成梁镇守辽地二十二年,先后十次上奏大捷,“边帅武功之盛,(明朝)二百年来未有也”。李成梁虎爹无弱儿,其子李如松、李如桢、李如樟、李如梅皆官至总兵官,其余四子也亦为参将。
宁夏哱拜之叛,经御史梅国祯之荐,李如松率两个弟弟前往讨贼,以武臣拜提督,开明朝首例,官为“提督陕西讨逆军务总兵官”。宁夏攻坚战,李如松百计频施,奋不顾身,临城先登,终于尽灭哱拜之族,尽平宁夏。朝廷因朝鲜事急,立拜其为“提督蓟、辽、保定、山东诸军”,提军援朝鲜。
由于李如松新立功,气骄意傲,对全权监察朝鲜战事的文臣宋应昌没有也不表示应有的礼敬。依据明朝官场惯例,李如松这样的武将见文人督帅宋应昌,应该先穿甲胄戎服当庭参拜,然后才能出庭换易冠带之服,再叙礼寒暄。李如松却以监司服谒见督抚之仪,“素服侧坐而已”,这使宋应昌对这个武将极其反感。
甫至朝鲜,李如松听说沈惟敬与日本人和谈想以大同江为界分割朝鲜,登时大恼,立斥老沈奸邪小人,马上派人要斩杀他于军门。其手下参谋李应试连忙劝阻:“正好借沈惟敬与倭人谈判之机,敌人松懈不备,可出其不意进袭!”李如松大以为然,便释沈惟敬不杀。
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正月初四日,明军次于肃宁馆。小西行长不知有诈,以为明方派使节来封贡,赶忙先行派出二十名牙将出平壤城对明军表示“热烈欢迎”。
李如松下令游击将军李宁生率小股人马迎前,准备先绑起这二十个倭军参将。岂料,明军行事不密,倭将发现来前的明军个个眼中冒火腰持绳索,便猝起格斗,最终明军只逮住三个,跑了十七个。
小西行长闻讯大骇,但他仍旧没敢多想,就派亲信小西飞入明营谒见李如松。
李如松为麻痹日方,说是前日双方误会,明军实是护送封贡使臣来此,好言好语好招待打发回小西飞。
明军次于平壤城下。
小西行长深信明军是护送朝廷封贡使臣来此。正月初六,他在平壤城内的风月楼大摆宴席,群倭花衣骏马,夹道欢迎,等候大明使臣入城。李如松方面,分派诸将,授以方略,准备分道奇袭入平壤。
但明军诸将轻敌,逡巡未入,反而四处打招呼安排,一时间使得日本军人大疑,纷纷登陴拒守。明军暂时放弃奇袭计划。
夜半时分,日军率先开城偷营,被李如松一军打得大败,逃回城内。
正月初七一大早,李如松安排攻城事宜。他严令诸军在进攻中不要割首报功耽误功夫,下令要三面合围,留出东面空缺专供日军逸出之地。同时,他深知日军最轻视朝鲜军人,就下令副将祖承训(先前在平壤败过)率所部身穿朝鲜军装,在城西南面潜伏。城北牡丹峰,由游击将军吴惟忠率部进攻。李如松本人亲提大军直抵平壤城下,攻其临江的东南面。
日本人一直在平壤构筑防御设施,一时间矢炮如雨,明军小却。李如松怒,手斩先退兵将数名,指挥敢死队立云梯抛钩绳肉搏登城。日军主力皆移军东南,死拒明军正面进攻。
西南方面,日军认为拥至城下的是朝鲜军,不屑派重兵拒战这些不堪一击的棒子军,纷纷抽调人手到东南方向增援。结果,祖承训部明军在城下登城前,纷纷解去朝军号衣,露出明军衣甲,守卫的日军见状大惊,连忙叫回已经派出增援东南城的军士。
战场形势,瞬息变换,日军慌乱之际,捍守失当,明军杨元一部已经破平壤小西门先登,李如松本人率军从大西门杀入。
日军顽强抵抗,火器并发,烟焰蔽空,使明朝将士多有杀伤。李如松虽身为主帅,仍旧亲自驰马进攻。一发炮弹爆炸,一下子把李如松胯下战马炸死。这位李将军神勇,一挺腰,又跨上一匹新马,挥刀直进。中途有深壕,其马不慎跌入,李如松大喝一声,急跃而上,毫发无伤,麾兵益进。将士感奋,无不以一当百,高呼登城。
毕竟明军有威力巨大的火炮,平壤城多处崩塌,手持火绳松和倭刀抵抗的日军纷纷滚落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