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策只道他高堂不在,恐睹物思人,更添惆怅,当下也不愿坏了节日的欢愉,遂转而笑道:“大人很好,只是如此佳节少了展护卫,大家都难以尽兴。倒是展护卫,不声不响地告了假,竟是一个人跑到这儿来喝酒了——人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不知这檐上风景可好?能助兴否?”
这几句,却是带了几分打趣的味道。不过倒不曾说错,开封府里早有这样一个常识:凡是展昭在府的晚上,如房里找不到人,那么去开封的檐顶就绝对错不了。以至于太师府都传出了这样的话:开封府的房顶不仅仅是一界府衙的顶盖,更是某只御猫的专用场地。已至连公孙策都一度很想跟上去瞧瞧,从房顶看到的风景,果真与素日里不同么?
爱登高的人,其实都是寂寞的。因为怀天下,所以眼界广;因为眼界广,所以处身高;因为处身高,所以和者少,纵将栏杆拍遍,亦无人会。展昭又何尝不是如此,十六初涉江湖,十八扬名,十九供职开封,仗剑护一方青天,而今已历三秋。世人道他年少得志,世人尊他一声南侠,又孰知,为“侠”者,“人夹”也,身处夹缝,进退维谷,放不下,求不得,所以注定要在官场与江湖、情理与法度间矛盾纠结,而“儒侠”,又更多了几分儒的束缚,理的桎梏?
一瞬的失神,再回转过来时,却看展昭颊上酡然,也不只是窘于那句玩笑,还是酒气上涌,“公孙先生说笑了。”
公孙策见状,也不再多言,但笑道:“中秋佳节饮酒赏月但少美蟹,岂不遗憾?展护卫一人独乐可不厚道,何不‘与民同乐’?”也不待展昭反应,便将一把人拉了过去,“走吧,张龙赵虎他们几个正嚷着展大人不在,喝酒也不痛快呢!展护卫难不成要让学生一介书生陪他们狂饮海喝?”
展昭情知他是怕自己独自触景伤怀,想邀了自己回去,才故意这般说辞,心中一暖,微微扬起一抹浅笑,自随他回去。
婵娟清皎,流光盈盈,只觉岁月静好。
行至街角,公孙策默默驻足,回望展昭凝视之处,但见街坊井然,乌蓬青瓦遮了视线,却仍见得万家灯火透过檐瓦缝隙,淹了桂影。
第3章(二)\t洞庭有归客,潇湘逢故人
常州知府樊范很郁闷,非常郁闷。头天过节四更天刚刚歇下,迷瞪了还不到一个时辰就给叫起来勘察现场也就算了;勘察现场还未查出什么有用的,这是时间和经验的问题,也便罢了。可是,这已经是一个月来发生在常州的第五起失踪案了!
从月前开始,常州大户展家就陆续发觉有家人不见了,不过包裹衣物还在房中,便只当是新来的下人不懂规矩,也不大声招呼就外出去办自己的事。可紧接着,在展家待了二十多年的老管家也突然不见了踪影,展家这才觉出不对,报到州府来。樊范也当即差人去查了。可偌大的展家寻了个遍,活不见人,死不见尸——展家并没有丢失什么财物,不是下人卷携东家钱财逃走;四下里也没有争吵打斗的痕迹,也非纠纷引发的意外;若说蓄意设计,倒不是没有可能,但谁又会闲着没事连连跟一府的下人过不去呢?论情论理,似乎都解释不通。一个个的大活人,倒更像是凭空蒸发了一般。
这面州府毫无头绪,如坠迷雾,不知从何下手;那面失踪案仍一个接着一个,倒也不急,隔个五六天一发,好似诚心提点着人们不要忽视了它的存在。于是坊间渐起传言,说展家沾惹了邪祟,祸恐累及常州,一时竟有些人心惶惶。樊范无奈,估摸着这几日又要出事,特地提前派了衙役去展家守着。果然,他的苦心没有白费,今天天刚泛白,主簿就急三火四地闯进门来,告诉了他这个消息——昨夜,展家的确没人再失踪,不过,衙役少了。
樊范自忖不是什么致怀天下、治国安邦的贤才,没有月仪之资、八斗之才,亦不会通权达变、左右逢源,就像他的名字一样,泛泛而已,不过是在芸芸众生中略占了点儿中上之资。不过,他确也是在踏踏实实地做他的知府,虽不能说宵衣旰食案牍劳形,却也能勤勤恳恳与民同乐。至少常州这几年来,一向是和乐安泰的。
说实话,展家的事发展到这个地步,樊范心里是有些委屈的,偏偏这时候又传来消息说,钦差要南下巡察江南——这意味着什么,他樊范不是不知道。
可是又如何?这年头,屈贾谊于长沙的多了去了,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也早就见怪不怪。世上万事皆难,唯独颠倒黑白不在其中。至于结果好坏,不过是看看是否关节通了、打点到了罢了。
樊范不是清高到不屑于屈颜打点的人,只是一介清知府的俸禄,过活虽是绰有余裕,上下打点却是万万不够的。其实,有权在手,纵辖地再小,要筹银子,也不是办不到,只是那民脂民膏拿着如何能不烫手?而百姓又何辜?罢,罢,罢!
轿子蓦地一停,樊范回过神来,不由摇摇头,暗笑自己痴愚。何必呢?尽人事,听天命罢了。这般思忖着,打帘看去,已是到了展家巍巍朱门之前。樊范下了轿,示意随从上前叩门。大概也是头一回见着这么一位明知钦差不过这两日便到,不忙着准备迎接,却一头扎在案子上的知府大人,那随从明显愣了片刻,才晃神上前叩响了门环。
……
晨光甫彻,天晴如洗。前夜欢愉的气氛还未散尽,此际正和着未晞的夜露,将常州城拢在一片祥和的水色中。
包拯一行方在常州府坐定,那面主簿已颇见惶恐地依次敬上香茗。也无怪他不安,钦差大人前来察视,不见州府相迎也就罢了,关键是府衙事先毫无准备,竟将人家凉在门外足足半炷香时间——虽然这是节后第一天,尚属休假,包拯来的也确有些不是时候。主簿汗然地侍立一旁,心下不由暗暗埋怨自家那特立独行的大人:钦差大人要来,不早做准备也罢了,偏偏还在这时候出去查什么案,是他查案啊还是案查他啊!偷偷觑一眼座上那位脸黟黑额生月的钦差大人,饶是他察言观色多年,一时也无从看出包拯脸色如何。
但看包拯缓缓抿一口茶,开言道:“樊知府不在府衙?”
“回大人的话,治下出了案子,樊大人一早就前去查看了,实在不知钦差大人今日抚临,有失远迎,还望大人恕罪。”主簿只当是包拯出言问责,愈发诚惶诚恐。
“先生不必紧张,包大人并未怪罪,只是不知,贵府出了什么样的案子?”公孙策看看那主簿冷汗涔然的样子,又看看包拯一贯肃穆威严,颇有气场的官仪,情知他是误会了,不由好意提醒道。
那主簿听闻,大大地松了口气,一时再看那正襟危坐于座上的人,倒也不觉似之前严苛了。所谓世间外化,其实亦不过发自心间罢了。“是关于展家的,近来展家陆续有下人离奇失踪,今早又得报一桩,樊大人正是为这去的。”
“展家?”包拯语调微扬,竟是不由自主地看向挺立在身侧、一袭红衣的清拔身影,那坚毅而又不失柔和的轮廓映在爽籁的秋气中,却如春水般温润得让人舒心。展昭家虽在常州,倒是没听他说起过有什么亲戚,包拯一动念头,便暗笑自己想当然了:天下同姓的,可不是多了去了?
第2章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