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七个星号乘二
赵子称制止了董超的滑跪,义正词严地屏退左右,然后单独问他关于朱勔之死的始末。
聊天的时候,赵子称还板着脸提醒:“董团练,注意你的措辞,我还不是本州通判,只是暂代,名分上可错不得,你莫非是要陷我于……”
对方连忙口称不敢,表示是自己措辞不够严谨,立刻改了过来。
因为赵佶的圣旨里面,确实说得明明白白,赵子称这个暂代苏州通判,是因为战况紧急而临时任命的。
具体到书面措辞上,就是在前面加了一个“权”字。比如“知苏州事”,那就是正式的知州,如果是“权知苏州事”,就是临时的。
赵子称的任命,也是非加这个权字不可的,因为他的资历实在是太浅了,一个距离十九周岁还差仨月的小年轻,怎么能当州府级的副职呢?
而宋朝的官制很复杂,分职官、阶官、差遣。这一次是因为战时紧急情况,只给赵子称调节了差遣,而没有调阶官,等于是他仍然享受知县的级别待遇、但临时兼管通判的实权。
不过政治嗅觉灵敏的人,无论是董超还是赵霖,都很清楚:在战时的特殊环境下,有圣眷、有能力才是最重要的。朱勔的倒台,必然导致江南官场的剧烈洗牌,未来非朱勔一党的人,肯定会赢得巨大的机会,不能以一时的尊卑去考虑这个问题。
于是就出现了这般奇葩的一幕,一个个级别比赵子称高的人,还得临时反过来巴结他。
赵子称没有跟他多废话,很快就让董超把他探查到的朱勔死状说清楚。
董超完全配合,一五一十,提到朱勔之死疑似是方腊的人夺了太湖水贼的巢穴后、组织水贼们干的。因为现场后来还发现了“圣公诛朱勔于此”的血字,现场遗留的一些东西,也能大致看出是方腊的人留下的。
不过董超只是军官,不擅长刑狱和断案,他的见解也只是一些粗浅之见。想彻底查清细节,肯定还要姑苏县或者苏州知州让专业人员,包括仵作,验一下尸体和物证。
至于人证,目前看来并没有第一手人证,因为朱勔同船的心腹卫士都死光了,没有活口。
赵子称彻底摸清董超知道的信息范围后,就顺势把脸一板:
“荒谬!纵然朱勔有可能是死于方腊之手,如今军情如火,贼势如雪崩,为国家计,我们能这么上报么?涨了方腊气焰怎么办?方腊就是打着杀朱勔的旗号起兵的,真要是被他杀了朱勔,他就是兑现了自己的诺言,威望得涨到什么样?”
呵斥董超的时候,赵子称自然不能提“这样上报还会让朱勔的身后名也变好”这个理由。这只能在赵子称心里想想,最多和自己心腹提一提。跟其他被迫合作者提的话,就显得公报私仇了。
董超陷了朱勔,又站错了队,本就是要竭尽全力弥补罪责的时候。被赵子称呵斥了,也就丝毫不敢抗辩,只说“但凭赵通判裁处”。
朱勔到底怎么死的,你直接给个说法吧,你说什么就算什么,咱都认。
赵子称看他悔罪和二次站队的态度还算良好,眼下正是需要尽量多团结人的时候,也就拉拢道:
“依我之见,可以这样上报:朱勔也不是去主动攻击太湖水贼的,甚至也不用说他就是想去诛锄异己、追捕那些跟我亲善的文武佐吏的。这些事情,家丑不可外扬。
反正朱勔死都死了,我们就上报说,他是惧怕陛下要严惩他,怕自己惹下来的祸太大,所以借着其他由头调动水军出航,实则就是想畏罪潜逃,或者别的理由,具体可以再编圆一点。
如此一来,他派出董团练你,是因为乱命,你保护他不力,也就不用问罪了,只说他听到了谣言,畏罪潜逃,才在太湖之上,撞上了水贼,因而被杀——注意,我说的,是我们苏州官员,都要众口一词,以这个说法上报、秘奏官家!
至于公开对百姓的说法,那就连死于水贼都不能说了,那样也会助长贼人士气,而且会浪费了官家将其罢黜的苦心!到时候百姓会怎么想?百姓会觉得,不管官家是否罢黜朱勔,反正朱勔都被杀了,他们要承情也不是承官家的情,官家还如何重新收拢江南民心?平叛还怎么平?”
董超被赵子称全程牵着鼻子拿捏,顺着这个思路往下想,也深觉有道理。
对内,只秘密上奏说朱勔畏罪潜逃、意外死于水贼,这是对他董超最好的,他自己脱去了保护不力的罪责,这一点上无论如何都要完全唯赵通判马首是瞻,一个字都不能改,紧跟赵通判脚步。
但对外,怎么宣扬呢?董超实在想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