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技不在高,够用就行
赵子称那番“省钱修园子的技术你可以不用,但不能没有”的言论,看似让梁师成短暂动摇了一下。
不过梁师成终究是久居上位之人,做事谨慎,不会轻易落人话柄。
所以仅仅犹豫了几秒,梁师成很快又恢复了一副大义凛然、不屑于此的表情,气得拂袖而去。
一众陪同考察的将作监官吏不明真相,顿时如临大敌,纷纷对赵子称投去怨怼的眼神。
都是这少年人说出这样惊世骇俗的话来,触怒了梁相公!
梁相公对陛下何等赤胆忠心!凡是陛下要的东西,哪怕再靡费再消耗民力,那也必须给陛下最好的!不计成本!
这种没见识的言语说出来,梁相公不给他治罪就不错了!
梁师成冷着脸清了清嗓子:“少年人不知天高地厚,本官大度,这次就不与你计较,以后记得要慎言,否则迟早有你吃亏的时候!”
撂下这句话,梁师成就拂袖而去了。
这场视察也便到此为止,不欢而散。
一众将作监官员都对赵子称没什么好感,觉得他搅了梁相公的雅兴。但因为双方也互不统属,本就没有交集,这些人是否好感,赵子称也无所谓。
……
不过,仅仅一盏茶的工夫之后。艮岳园中一座刚刚装修好不久、还遮着施工帷幕的水榭内。
梁师成端坐在一张石案前,心腹侍从帮他煮好了茶、点了一碗后,就退到了廊外守着。
梁师成对面站着一个年轻人,正是赵子称。除此之外,榭中再无外人。
帮皇帝偷工减料、省钱加快施工进度的话题,怎么能当众讨论,何况梁师成还没打定主意要采纳呢。
刚才人多,刘赓为首的将作监官员都看着,这种话题是无论如何说不出口的,他必须先当众呵斥赵子称。
“说说吧。”梁师成话不多,抿了一口茶后,就只甩出三个字,跟刚才人多的时候完全是两种说法风格。
看得出来,他对赵子称也没多少期待,就是先姑且一听。
赵子称知道机会难得,也不敢拿捏,就把自己方才想好的计划和盘托出:
“学生出身贫寒,多有留意各行各业工巧技法。本朝筑城,早已用了糯米灰浆砌石之法,学生在江南时,近年还见过能工巧匠将灰浆改良。
砌石墙时,如遇特殊形状的石料一时难以获取,需要用灰浆堵住石头之间的较大空隙,便会将灰浆注入竹编的模范之内,再砌入石墙。这种灰浆若是进一步改良,用于大规模取代巨石堆砌假山,或许也大有可为——
毕竟艮岳所用的石料,并非用来盖屋筑台,只是要堆砌假山,假山本就是实心的,不用考虑石材是否足够坚韧,只要形似就可以了。至于那些需要以石料堆砌出拱券、山洞,其下要过人的,再用真材实料的太湖石、灵璧石也不迟。
如此一来,纵然不能彻底停掉石纲中的奇石一项,但至少也能大大降低对石料的用量。这只是学生的一点浅见,别无他意,只因目睹了太多江南百姓被石纲所累的困苦,心生恻隐,故而冒险谏言。
原本学生并不敢作此念想,但入城之时,见陛下圣明,严惩了道人林灵素,学生以为,陛下或许会体恤百姓,减少对崇道的投入,这才敢直言此策,供相公按需取用。”
这是只有两个人的场合,所以赵子称并不需要装出言语谨慎的假惺惺姿态。有什么技术考虑,就直接说好了。这样的人设反而能让梁师成放下戒心。
赵子称穿越前是文科生,大致知道水泥是什么样个东西、如何使用,也大致了解水泥好像需要用某些材料煅烧然后混合得来。但具体的配方配比、煅烧和加工工艺,赵子称就不了解了。
不过没关系,北宋的时候,用各种灰浆凝固来砌墙,都已经普及了。糯米灰浆也能用来黏合砖石,只是成本比水泥高很多。
但有了这些现有技术作为基础,赵子称完全可以慢慢摸索改良,或许造不出现代水泥,但造出低成本的、凝固之后表面做旧就能模仿巨石的材料,却是很容易的。
这种摸索改良中的材料,如果拿去盖房子,肯定会出事。房子是空心的,新材料的承重结构强度不够,这个时代也没钢筋来加强抗拉力。
但如果只是拿来造园林景观,就完全没问题了。翻翻后世那些工程类的国家标准,就知道园林景观的标准要求,比建筑工程要低多少。
说到底,赵子称需要的,只是一种“凝固后看起来像石头”的东西,却不在乎其强度。
拿石纲作为这个技术改良的跳板,实在是天赐其便。既可以趁着技术不成熟的时候,先找到一个应用场景,还能为未来累积研发经验。
……
赵子称把自己的计划,大致说清楚后,梁师成自然是颇为心动的。
虽然这里面还有不少技术细节,让梁师成疑惑,觉得不靠谱,但至少赵子称的建议,帮他打开了思路。
汴京地处平原,周边完全没有丘陵山脉,大石头都要从远方运,所以石纲的耗费才如此巨大。如果能够省掉修艮岳的一部分石料外运需求,哪怕只省掉一半,也能为国家省下大笔的钱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