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大宋,真是年年有灾异,还让不让百姓活了。”慕容妍比较情绪用事,见不得苦情,当下叹息不已。
赵子称听了,也不作评价,只是在内心默默评估这场预料之外的大水,可能带来的额外影响。
赵子称虽然熟读史书,但也不可能逐字逐句都读得很细。
诸如什么“宣和元年五月,大水犯都城,西北有赤气亘天。有物如龙形,见京师民家。丁未,诏德士并许入道学,依道士法”之类的细节,他肯定是不知道的。
不过很快,就有更多上游而来的漕船,带来了相关第一手信息,让赵子称对这场大水有了更多的了解。
“昨日大水淹城后,陛下就让国师林灵素登城厌胜,祈求上苍止雨。国师折腾了一夜,也没见效,听说那些道士还推脱说是帝王家有人心不诚,导致厌胜无效,陛下已经责令太子登城祝祷了,不知道最后会闹腾到什么样子,唉。”
赵子称和随行众人,都从上游来客那儿得到了这些消息,一个个也都喟叹不已。
林灵素这人,众人倒是都知道,赵子称前世读宋史也听说过,好像是如今最被皇帝赵佶信任的道士,封为国师,有一大堆尊号。地位最尊荣的时候,在汴京城里坐车出行,甚至敢跟太子争道。
赵佶修的艮岳,最初名为万寿山,据说就是林灵素劝赵佶修的。还有让黄裳编校刻印“万寿道藏”这事儿,貌似也是林灵素撺掇赵佶下旨的。
但是别看此人得宠时煊赫一时,被视为神仙,最后好像也是因为某些灾异的时候,皇帝让他向天祈祷,但是他屡屡不灵验,后来就失宠了。
莫非就是眼前这场大水,导致了林灵素的失宠倒台?
赵子称还没琢磨过来,一旁的慕容妍出于好奇,率先问他:“赵大哥,你觉得这场京城的大水,皇帝让那贼道厌胜却无效,会有什么影响么?以后皇帝是不是就没那么信奉道人了?”
赵子称想了想:“现在还不好说,等我们进城了再观望一下。不过如果能让陛下对道门的信赖和投入,哪怕稍稍松动一两分,对天下百姓也是好事。我们如今这般劳民伤财征石纲,还不就是为了修艮岳?
艮岳就是那林贼道撺掇陛下修的,作为陛下修道的清修之所。如果林贼道那伙人稍稍失宠一些,能让陛下投入到修艮岳上的钱粮少一些,或者哪怕只是要求标准降低一些,那就是天下的大幸了。
到时候,如果能让陛下对朱勔的信任和重用也降低一些,让应奉局在江南搜刮的权柄也降低一些,江南百姓日子也能好过一些。我辈若有机缘,也该当机立断,略尽绵力,能从旁推动就从旁推动。”
赵子称一番梳理,既是在给慕容妍扫盲,也是帮助他自己把事情想得更清楚一些。
有时候,要加深自己对一件事情的理解,最好的办法就是当一回老师,阐述给别人听。
当你能把知识点讲清楚讲透之后,自己的理解高度也会更上一层楼。
赵子称心中,已经隐约有一个朦胧的计划,这次石纲交差后,该如何找机会挖朱勔的墙角,逐步瓦解其权柄根基。
赵子称一边琢磨着,船队也终于抵达了汴京城外。
洪水已经稍稍退去,汴京的水门也开着,漕船通过简单的检查后,就能直接进入城内。
而赵子称一行进城时,就亲眼目睹了两场乱象。
“太子殿下祈拜成功了!太子殿下刚焚香祈祷了没多久,大水果然退了!”
“那妖道厌胜了好几日都没用!淹死了那么多百姓!现在还有脸争功!”
就在赵子称一行进城时,城墙上一处远远看去似乎设着祭坛的地方,就爆发了一场乱斗。
城墙上设祭坛,这种事情本就罕见,赵子称老远就注意到了,打算一会儿打听打听。结果都没等他打听,就亲眼目睹了更大的猛料和大瓜。
赵子称连忙让人去打探,不一会儿就有结果了。
“听说是国师要上报他厌胜褪洪水的功劳,结果被一群前几日派去搏命堵黄河决口的苦役河工围着痛打了!皇城司已经派人来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