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听懂掌声
赵子称收下李俊,当然不是因为他有水浒集邮癖,或是无脑相信“书里面牛逼的人现实中肯定也牛逼”。
赵子称的深层想法,还是在于留下一个口子,确保自己将来不被划为“无脑站朱勔”那一派。那对于他将来谋划大业是非常不利的。
李俊只是一个最初的典型,只要李俊活了下来,加上他也算是在绿林中稍微有点微小的知名度,将来赵子称再遇到不对付的绿林豪客时,就能拿出这个样板案例来证明自己的眼光和大度,让后续的招安更加顺利。
哪怕将来遇到的那些江湖豪客,不认识李俊,那也没关系,赵子称还可以主动介绍这个案例嘛:
连李俊这种得罪过我的人,只要澄清了确属误会,而且真心悔过了,也确实有本事,愿意跟着咱奔个前程的,咱都可以弃瑕取用、唯才是举,何况其他人?
听懂掌声。
随着李俊归降,其他数十水贼自然也不在话下,纷纷缴械投降。
赵子称也不会一味用仁,也要恩威并施。
该绑起来就绑起来,该看管就看管。或是让他们先补充伤亡的人手,干点摇橹划船的体力活,到时候该走官府程序也得走。
赵子称犯不着为这些人特事特办,每个人之前的罪行也必须好好甄别,到时候适当地区别对待。否则完全搞大锅饭,好人坏人一个待遇,也不利于劝善。
这些细节工作,暂时就按下不表了。
……
赵子称刚刚收服了投降的群贼,上游的镇江府厢军水军,也终于慢吞吞赶到了战场。
眼见赵子称的船队已经搞定了一切,江面上只是漂着一些废弃的空船,带队的水军军官也有些意兴阑珊。
不用打仗是好事,可完全没捞到战果,捡人头捡便宜也没捡到,还是挺让人惋惜的。
但赵子称已经让杨志打出了应奉局的旗号,对方倒也不敢造次——之前为了低调,杨志一直没打应奉局的旗号,但现在都已经被抢过了,藏也藏不住,就暂时打起来。
这面旗帜对付贼人不好使,对付官府却是非常好使。
带队军官看到旗号,立刻礼貌地驱船过来,请示是否有什么损伤,有没有需要他们配合的。
杨志表示这儿的事情不归他管,他只是动刀子的,具体请示旁边船上那位赵大官人。
带队军官便不厌其烦,把船开到赵子称旁边,并舷而行,还亲自下绳梯来到赵子称船上问候。
“末将梁锋,忝为本州巡江指挥使,不知上差如何称呼?今日水贼之祸,没伤到上差吧?”
赵子称并未穿着官服,对方也看不出他算不算文官,所以只称他上差。
赵子称听了,却只是觉得稍稍有点悲哀。宋朝军制,五百人一营,设指挥使,十营五千人,设都指挥使。
眼前这个军官,好歹也是指挥五百人的营官了,但是遇到看不出品级的文吏,也得低三下四说话。
当然,赵子称现在的身份,容易让人误解,毕竟是应奉局的文吏,不能等闲视之。
赵子称轻咳一声:“梁指使不必多礼,我不是应奉局的人,也暂时还没官身,只是适逢其会罢了。这些水贼,我已经亲手料理了,不劳你们费心。”
说罢,赵子称简单介绍了一下自己的身份,把不必要的内容略去。
但对方得知他是宗室,太学舍试两优即将授官,反而对他愈发尊敬了。
哪怕赵子称起步只是一个县丞,那也是厢军营指挥使必须仰视的存在。
而且一介文人,竟能谈笑间灭贼百余人,并亲自手刃数人,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说是儒将都不为过了吧。
而且宗室中人,居然都有这样的英雄好汉了?
梁锋有那么一刹那,脑海里想到的,居然是当年那位“一条蟠龙棍、打平四百军州”的太祖爷发迹前混江湖的事迹。
这种联想实在大逆不道,梁锋也只敢在脑海里晃了那么一瞬间,然后就赶快把这个可怕的念头驱散掉,但他面上却愈发恭敬起来:
“赵公子真是英雄了得,文武双全!要不是赵公子神勇,今日末将增援来迟,几乎惹下大祸!”
赵子称一摆手,制止了对方的讨好,只是淡淡道:“客气了,倒是有一事,要讨教一下,方才杀贼之时,敌众我寡,我为了快刀斩乱麻,乱战之中让家丁呐喊攻心,临阵倒戈者既往不咎,这才迫降了数十人。
这些俘虏,按律我可能自行处置?如若不能,交给梁指使,可能保证言而有信,兑现我的许诺?”
一旁的李俊等人,听了赵子称的掩饰,却是颇为感动,心情激荡。赵子称轻描淡写一句“号召临阵倒戈”,就把他们投降的性质给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