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就在饭桌上把这个建议说了,父亲赵令话还有些不耐:“庄子里住得好好地,搬到县城里作甚!你才有钱了几日!”
赵子称不好明说真正的理由,便拿自己的健康做借口:“孩儿不日便要出远门,如今道路越发不太平,这些日子只好每天勤练武艺,住在庄上每日吃肉都不方便,总不能让母亲天天杀鸡。”
赵子称一边说着,一边草草吃完饭,然后就把昨日带回来的金银,跟父母清点了一遍,好让父母心中有数。
胡氏心疼儿子,加上眼下确实有钱了,秀州这种小地方,去城里另外买屋舍也不贵,最终母子合力,说服了赵令话。
赵令话还舍不得庄子上的田地无人看管,赵子称便说:“实在不行就挑选亲戚当中和咱家亲近的,把田地白给他们管着便是了,以后咱家也不差这点租子。
恕孩儿直言,如今孩儿出息了,以后这秀州赵家,肯定还是要以咱家为主,至少其他亲戚都得先心服口服。长房的大哥,原本仗着有开国侯的爵位,压着我们家,以后这种事情也要渐渐解决。
若是寻常百姓,哪怕考了功名做了官,想要升爵位却不容易。我们作为宗室,却有一桩好处,只要做官立功,朝廷补荫爵位,远比普通官员来得快。
将来我若是做到实权知县,或是六品通判,家里补荫一个开国侯的爵位就跑不了了。而亲戚们都服我们家,将来宗正核查的时候,才会更加顺利。”
赵令话听得沉默不语,他没想到儿子已经飘成这样了,野心这么大。
按说太学舍试两优,起步最多也就是八品县丞。儿子却想着那么久远之后的事情,已经要试图在爵位上压过前两代分出去的长房,也不知是怎么想的。
不过赵令话也知道,儿子说的这些道理确实是对的,作为宗室,稍微立点功,升官或许不比普通官员快,但升爵绝对是更快的,这是血统加持。
朝廷给你升爵时的理由,也不会明着说是因为你立功了,而往往会用“天子顾念亲情、怜恤手足”的借口。
类似于《红楼梦》里,贾代善死的时候,贾赦袭了荣国公爵位,贾政则是靠皇帝“怜恤旧臣”补荫的官职。
而赵子称这么做,当然也是希望提前在江南本地的那么多“宋室宗亲”里,尽量提前脱颖而出,至少压过近亲里那些长房长孙。
这样将来到了乱世,当赵佶赵构全家被金人端了的时候,江南士大夫需要重新拥立一个姓赵的,才有更大可能性想到他。
否则,哪怕他到时候扯旗抗金了,光有武力,血统上不占优,也有可能遭受额外的阻力。
原本历史上,赵构在被金兀术吓成阉人、不得不过继太子时,可是让宗正按宗谱排查全天下符合“十岁以下、属于赵匡胤第七代孙”的姓赵孩子的。
最后核查出来,一共有一千零四十个小孩符合条件。
赵构又考察精选了小孩儿的各种外貌、品行、素质、聪慧,最后选出几个候选人培养了多年,最后才筛出赵子称的儿子,成为后来的宋孝宗。
赵子称儿子这辈,将来会有上千人满足条件,所以哪怕往回追溯一辈,赵子称这一代,全国血统跟他一样符合条件的,至少也有三百多个人——这还是没算汴京城里那些将来会被一锅端抓走的,只算了住在京城以外、能躲过靖康之难的赵家人。
从这个角度来说,赵子称和历史上他那个儿子,素质都是非常过硬的,因为他们是通过层层选拔选出来的赵家人里的精英。宋孝宗能成为南宋少有的明君,是海选卷出来的,而非纯靠血统。
赵子称穿越之前、肉身原主光靠自己硬实力就能考过太学两优。如今穿越之后,学习任何东西感觉也都特别快。
这具肉身的基因本来就非常优良,无论外貌还是智力还是体力,都属于“穷人靠基因突变”的典范。
指望将来从那几百个外地姓赵的人里面脱颖而出,被南方官吏集团选中,可不容易。哪怕到时候他手上已经有兵了,而且已经在力战抗金、搏得英名了,也还是得另外尽量多争取一些筹码。
……
基于这样的考虑,赵子称在老家这些日子,具体该怎么做,也就显而易见了。
此后半个月,他每天继续勤于习武,同时仗义疏财,去县城里置办了宅院。又把城外庄子里的田地,分给跟他亲近的亲戚种着——田地的所有权还是捏在自己手上的,只是给人临时白种,最近几年不收租。
亲戚们如果转租,租子也是他们自己收着,但赵子称下了严令,要求转租的话只能收佃户三成田租,不能压榨百姓,否则他就收回管理权。
赵家原本也就几十亩水田,一部分还种成了桑树林用于养蚕,处理起来很快。
闲暇时分,赵子称还鼓捣了一些小玩意儿,一方面也是改善自己的生活条件,顺便也能教给亲戚当中那些善于开工坊、经商的人,给他们指点一些财路。
短短半个月,赵子称一家在秀州赵家人当中的名声就开始肉眼可见的变好,有些亲戚甚至觉得现在的族长年老贪婪昏聩,应该让六叔公赵令话来当族长了。
时间过得很快,算算日子赵子称也该回苏州,准备跟杨志一起去东京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