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玄之又玄,菩提明鉴
目送着师父与众神将灵官北去,陈玄体内隐隐有着突破的迹象。
按理说他还处于炼气化神小成之境,体内元神如同八九岁的孩童一般孱弱不堪,若是擅自出游,莫说是在阴曹地府,便是阳间罡气,也教他无法承受。
非炼神之境,元神不可擅自出游。
好在有四品幽冥引路符庇护,这一趟地府之行,非但未能损伤到元神丝毫,反而对元神是一种庇护和锤炼。
好比当初水火炼气,阴阳二气,亦能炼化元神。
陈玄再不耽误时间,立即盘坐入定准备突破。
丹田气海之中,八九岁的孩童元神盘坐在龟背之上,一呼一吸吞吐着体内浓郁的紫炁,同时座下玄龟不断将紫炁牵引,在他周身形成一个漩涡。
四肢百骸气府之中的紫炁仿佛受到了感召,纷纷沿着经脉流淌进入丹田。
那丹田之中紫炁被压缩到了极致,逐渐形成了紫雾氤氲,雾气又化作云团,笼罩在元神小人的头顶,便有蕴含着精纯灵气的雨露落下。
紫炁漩涡牵扯雨露,悉数汇聚到元神小人的身体。
炼气化神!
那八九岁的元神逐渐开始长大,样貌慢慢褪去稚嫩,变得青涩。
不知过了多久,再睁开眼眸的时候,一道元神已经变成了十五六岁的少年模样,剑眉星目,意气风发。
炼气化神,大成之境!
陈玄收拢心神,退出入定,睁开双眼,隐约有一抹紫炁从瞳孔中逸散而出。
元神愈发壮大,他所掌握的术法神通,甚至符箓,威力皆会上升一个档次。
只可惜,还是无法做到御风而行。
御风者,仙人腾云驾雾之法,朝游北海,暮宿苍梧,一息也得千里之遥。
从南赡部洲去北俱芦洲数十万里,不过是一盏茶的功夫。
比起缩地法一步百丈,聚形散气化虹数百丈,缩地符缩地百里,御风法术速度极快,且不需消耗符箓。
御风法术乃是地仙专属,人仙即便修得炼神反虚,不过能凭借些聚形散气的手段化虹而已,且那化虹极为消耗体内真气,不能连续使用。
却是算不得御风。
陈玄思绪到此,不由得长叹一声。
恰逢那玄烛道长午睡醒来,上天柱峰替他看护金殿。
玄烛道长见他叹息,抚须笑问道:“玄鉴道长山中修炼百年,驻颜有术,历数代凡人修士生死,已经算得上得道高真,何故叹息?”
陈玄起身与他见礼,说道:“正思仙人腾云驾雾,朝游北海,暮宿苍梧,一日行得千里万里之遥。”
遍历天地人三界,始觉天地浩大,自身渺小。
玄烛道长抚须道:“若不见神仙腾云驾雾,终是空想一场,见得真章,方才心念起落,欲与神仙同往。”
“玄鉴道长此为仙人之言,贫道一介俗人却是不能与你开解。”
“贫道上山,与先师学得一身本事,今传与门下弟子,开枝散叶,心愿已足,长生大道,却非我所求。”
玄烛道长虽已年过半百,看上去却无半点气血衰弱的迹象。
他自青年时候上山求道,拜师山中老道长修行武艺,今已数十年,玄烛道长的师父仙逝之后,他便也成了这山中的老道长,遵照门规收了三个徒弟。
大徒弟,天懋。
二徒弟,天行。
三徒弟,天宇。
此乃门中八字“玄,天,真,武,修,行,悟,道”的第二辈,天字辈众师兄弟传承武艺,就在山中清修,却不常与陈玄见面。
玄烛,玄鉴。
烛者,光焰也,凭一口气,点一盏灯,照见周遭昏暗。
鉴者,明镜也,洞悉幽微,澄澈清明,长生久视,却易蒙尘。
传道弘道,修道悟道。
可以彼此映照。
陈玄心中有所明悟,与那玄烛道长稽首道:“道虽不同,彼此参照,却是受益良多。”
玄烛与他笑言道:“玄鉴道长不妨午睡片刻,所谓吃饭睡觉,皆是修行。”
陈玄笑道:“我这便去梦中修行了。”
说罢他下山而去。
自修道以来,神满不思睡,上天入地,便有闲暇也是盘坐入定,打坐炼气。
却是未曾小睡片刻。
陈玄回到道观卧房之中,仰面入睡。
却说这武当山附近汉江,自真武降服两条蛟龙,镇压在南岩作龙头香为百姓祈福之后,武当山周围百姓更加相信山上住着仙人。
更有附近打柴樵夫,山中猎户,在山岭之中遇见些狼虫虎豹,恰逢当初王灵官镇守山门,巡视武当地界,便现身打杀野兽,救过百姓性命。
蒙受灵官救命之恩的百姓,筹集银两,张罗工匠,就在山门修建了一座灵官殿,供奉王灵官神像。
四方香客闻讯往来,络绎不绝。
有了这样一座名气极大的仙山,一些个百姓便不再拜地方小庙,凡家中有婚丧嫁娶之事,亦找山上修士测算生辰八字,黄道吉日。
武当山修士下山,帮助百姓,分文不取,最多只受些斋饭,些许米面,或者百姓自己种的蔬菜水果。
这可惹恼了一些个以此为生的闲散道人。
那些个闲散道人,多是江湖上游手好闲者,学了些装神弄鬼的术法,专门骗取百姓钱财,今见财路被断,召集众同行商议对策。
同行道人之中,只说装神弄鬼,糊弄百姓,坑蒙拐骗一事极为擅长。
若当真要与那山上修士起冲突,却是没有一个敢出声的。
毕竟仙山名声在外,绝非空穴来风。
众道人便商议,钱雇个几个打手,上山与那山中修士切磋武艺,他们常年修道,必然短于拳脚。
若是踢馆赢了,便划出道来,他们山上修士管山上事便是,凡间事不得插手。
雇打手也有讲究,不能雇一些个拳绣腿,江湖杂耍艺人。
得是正宗武馆出身,练得一身真功夫在身,方才好教那些个山上道士知晓厉害。
恰好这山下不远,便有一家白猿武馆。
那武馆老馆主名唤白石,少年时游历四方,在东海之滨路遇高人,学成一身白猿通背拳在身,门下四大弟子,皆习得一部分拳法真意。
大弟子王通,二弟子张赤,三弟子李灵,四弟子赵耳。
时有闲散道人奉金银上门,将一袋银两丢在桌上:“你们拳脚不错,替我们办个事。”
大师兄王通上前拿起那袋分量很足的银两,掂了掂,望向坐在太师椅的师父,点了点头,示意对方还算有点诚意。
老馆主白石开口道:“不知是何人挡了仙师的财路?”
那为首的道人恨恨道:“此地百里,有一仙山名为武当。”
老馆主双眼微眯:“武当山却是不好惹,那山上庆云笼罩,香火鼎盛,想是住着得道高人。”
武当山历来与山下秋毫无犯,山上修士有口皆碑,百姓家家户户皆感恩戴德。
若是为了这点银两,便得罪了武当山,却是教百姓唾弃,他这武馆也没有开下去的必要了。
不值当。
为首的道人说道:“这袋银两,只作定金,若能教他们知道此方地界规矩,划出道来,众兄弟续上财路,还有好处在后头。”
坑蒙拐骗得来的钱财,可比那老实本分得来的钱财要多得多。
若是上门踢馆,教那山上道士不敢下山,日后这山下百姓,城中大户,还得乖乖用钱请他们这些人来做法事,测八字,定吉凶。
老馆主权衡一番利弊。
他如今已是垂垂老矣,武馆势必要留给四位徒弟之中的大徒弟王通,若是卸任馆主之前还能再捞一笔金银,也好金盆洗手,安享天伦之乐。
少年游历四方,青年学成武艺,壮年开设武馆,用一身本事换取钱财,可不就是为了晚年之时,能买一处僻静院落,雇几个下人伺候。
此番若能得了这些人的金银,自己也好卸任馆主,享享清福了。
老馆主说道:“王通,你与赵耳前去。”
大弟子王通,四弟子赵耳抱拳道:“师父放心,弟子定不辱命!”
闲散道人们得了老馆主两位高徒相助,气势汹汹地纠集人马,上山而去。
武当山上。
陈玄与玄烛道长学了个乖,正午一过,便窝在卧房之中小睡片刻。
于是看护金殿的任务交给了玄烛道长的三位徒弟。
这一日正逢师父午睡,看护金殿的玄烛道长大徒弟天懋,忽然闻听太和殿前吵吵嚷嚷,便下了天柱峰,拨开围观的人群,忙问两位师弟是怎么回事。
天行说道:“大师兄,有人上门踢馆。”
天宇说道:“师父正在午睡,我与天行师兄不好吵醒他,怎奈这两个武馆弟子拳脚功夫过硬,已经打伤我们几个不会武功的山中修士了。”
咣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