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道狂之诗01风从虎·云从龙(出书版)作者:乔靖夫
第8章
众师弟口里答应是!,却没有一个移步离开,仍围着小六在问。宋德海自讨没趣,径自步离教习场。
麦大杰又高声说:过几天,我们大伙儿可要唤小六作十六师兄了!跟人爆出祝贺的笑声。原来这些研修弟子之间并没有严格排行,大家都只是按入门前后互相唤对方师哥、师弟,又或只是直呼名字。可是一旦进身道传弟子,就在青城派里有了正式排行,而且低一级的研修弟子也都得叫他师兄,不再管入门长幼了。
燕小六听得脸涨红着。这里大半同门都比他早拜师,就算稍比他晚的,也因为年纪比他长得多,所有众人都只唤他小六。这句师兄,他听得极不习惯。
众人又闹哄了一阵子。当中却惟独一人,没有说过一句话,在听见麦大杰这说话之后,更收拾起练习的双剑,冷着脸离开。
是侯英志。他只比燕小六大一岁,两人同期入门,又在宿舍邻床而睡,两人感情一向最要好。但自从前天听到燕小六要被派下山后,这两天一直沉默寡言。
燕小六留意到了。看着侯英志的背影,他没有再笑。
大道阵剑堂讲义·其之二
每一个强盛的武林门派,必然有一套弟子层级的晋升制度,从大量门生中逐步筛选精英,加以集中培养,如此方可保持该门派武功的传承质素。
以青城派作例子,门下共分三个等级:
所有初入门者,称作山门弟子,人数最多(青城派现有一百四十二名),身世与入门途径亦较杂。有的是青城派人士的后人或亲属,靠血亲关系入门的,称为嗣生;有的是武将、官宦或豪族的子弟,靠家世并带拜师礼金拜入山门,是为礼生;而占大多数者,则是从附近乡镇自行来投拜的寻常农家子弟,由掌门亲自挑选其中筋骨壮健者,称为廉生。间或有某年度收生太少,掌门或元老也会亲身下山,寻找具资质的乡间少年招入青城山,也是廉生的一种。
一旦入了山门,过去家世背景全不再过问,一律在山中接受基础锻炼两年。单是这最初两年修练,抵受不住而辞退或逃学下山者,往往已过半数;即便能够挺过这两年,肄业的山门弟子亦大多被打发返回本籍。这一等级的出山者,不算作是青城派正式弟子,绝不许向外使用青城派名号,当然更不可设馆授徒。但即使所学仅两年,凭其造诣大多已足应考武举,或是担当镖师、护院等营生,出路已然甚佳。
只有甚少数被认定具有先天真力资质,而本人又有志钻研武道的山门弟子,才会获晋升为研修弟子,进入东首教习场研练真正的青城剑术。到了这个级别,才算是青城派的正式弟子。
研修弟子此一级别再无年限(有的终老于青城山也只能停留在此阶段),端视乎其人资质努力,锻炼若干年后如得掌门观察或考核认许,再被送下山试剑(试剑对象通常为绿林匪盗或邪派妖人),通过后就可升上最高级别的道传弟子,得以在归元堂挂上名牌,从此移入堂内由掌门亲授,具有修习青城派所有高级奥秘的资格(因此又俗称入室弟子)。这是青城山上每一个握剑者的梦想。
其他名门大派,收录和筛选弟子的制度也都大同小异。要一代代把顶尖武道传承下去,必定不断从大量有志者里拣选精英加以培养;武者欲练出实战功夫,也必要跟众多不同资质、体格、习性的同门日夕互相砥砺较量。只有三几名师徒的秘密高超门派——这种东西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就算存在,实际武功水平也高超不到哪儿去。
第三章道传弟子
次天清晨,燕小六起床后正预备上早课时,师兄张鹏到来呼召他。
看见张鹏穿着跟昨天一样的青城剑士袍,而且还佩了长剑,燕小六知道是为了什么事情。
张鹏带引他到后山的清泉沐浴,让冷冽的泉水洗净身体与清醒心灵。燕小六换上师兄早预备好的剑士袍,回到玄门舍,先到后堂的灵祠向青城派历代祖师焚香敬拜,然后始进入归元堂。
巴蜀无双那四个苍劲大字之下,当今掌门何自圣;三位长老师叔宋贞、陈洪力、吕一慰;张鹏以外的十四名道传弟子,早已分座次在堂内安静等候,各人同样身穿正式的剑袍,并腰佩青城派宝剑,整座归元堂内有一股压得人呼吸沉重的严肃气氛。
何自圣按本派传统作道人打扮,身穿绣滚金线的纯白棉掌门道袍,头髻上插着仙鹤玉簪,背项斜悬长剑,手持尘拂,加上一双灰色的眼瞳,仿佛不属凡间。
但就是这么一个仙人,于二十三岁之年孤剑剿灭川西群鬼三十一个妖人,杀得剑断骨折(右手中指就是那一战中失去的),堆起来的死尸血流十丈以外。
青城派公认的近百年第一剑术天才。青城山方圆百里不论官民或黑白二道眼中,有如恶鬼与神祗的混合体。山门内二百余弟子矢志仿效却又遥不可及的宗师。
燕小六拨开袍子的下摆,跪在归元堂正中央。
分坐两旁的十四位师兄同时站起来。张鹏也加入其中。
师范总管宋贞拿起一个木盘子,递到何自圣跟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