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谜作者:书自清
分卷阅读234
四十年前二圣封禅于此后,中岳嵩山的名号,就超越了其余山岳,隐隐有与东岳泰山比肩之势。
太室山、少室山遥遥相对,七十二峰高高耸立。地形构造奇异复杂,背斜、向斜、穹窿,断层叠叠,形势雄奇,乍一望只觉如海浪一般波澜壮阔。眼下他们位处少室山背阳面的山麓上风处,此处地势较平缓,一旁是山民开出来的比较易于步行的山道。再往上走,地势将会越发陡峭,山道也会越发难走。而少室西峰连天峰,乃是少室最高峰,千丈高峻,其险峭已不可言喻,真乃惊鸟绝飞,猿猴愁渡。
“咚~~”“咚~~”,暮鼓自少室山上回荡入山谷,苍茫浩渺,呼延卓马抬头向山上远眺,虽然什么也看不到,但他知道,那是少林寺的暮鼓声。
“公主,莫不如,请少林寺的僧人来帮忙罢,他们比我们熟悉嵩山的地形。当年少林十三棍僧救秦王,少林寺与大唐皇室有剪不断的恩情。出此大事,僧兵当不会置之不理。况且,将士们出来时走得急,也没想到要打持久战,身上只有一天的口粮和清水,也需要补给休憩,总不能一直在外风餐露宿。”呼延卓马道。
李瑾月眼前一亮,点头应道:“此策甚好,呼延大哥,你与我同去罢,少林寺距离咱们军营驻扎的地方不远,事不宜迟,这便动身。”
说着,她吩咐了手下军官几句,便带了两个近卫亲兵,与呼延卓马一道,向山上而去。
穿越茂密的丛林,他们沿着山道向上。石阶一层一层,仿佛没有尽头一般,攀了两刻钟,依旧不见目的地,天愈发黑了,眼前的景色已然变得模糊起来。呼延卓马点燃了火把,举着在前方带路,一行人继续气喘吁吁地攀爬山道。
又行了小半刻钟,眼前山道前方,有两个白袍人影自暮色深沉中步出。不多时,已然来到近前。定睛一看,果然是两名僧人。年纪不过十几二十岁,十分年轻,各个眉清目秀,满面英武。他们背后负着齐眉棍,一见到李瑾月一行人,立刻驻足,双手合掌,躬身唱号行佛礼。
“阿弥陀佛,几位施主,一路上山辛苦了。”其中一位僧人开口道。
李瑾月上前,合掌回礼道:“两位小师傅有礼,我们几人正要上少林寺拜谒,敢问两位小师傅可是少林寺僧人?”
“正是,贫僧庆元,与师弟庆广,依方丈住持之命,下山迎接几位施主入寺。此外,寺内已然做了准备,以迎接山下的军士们上寺内休息。几位施主,请吧。”
李瑾月与呼延卓马相视一眼,皆看到彼此眼中的惊讶。少林寺得到消息还真快,但同时,他们心中也窃喜,看来,请僧兵相助之事,已然有了门路。
于是忙吩咐一个亲兵下山通知士兵们立刻上山来,之后加紧脚步,随着两位僧人,于暮色之中,往少林寺而去。
作者有话要说:中岳嵩山,西临洛阳,东临郑州,左岱右华嵩居中。《诗经》有言:“嵩高惟岳,峻极于天”。是中国土地上地质历史最为古老的山,经历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