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同人)[明]重生之武宗记事作者:紫微不是花
第107章
在遭遇了第一次失败,打消打出江西的打算的时候,他第一反应就是给许进写信,劝他反了。
☆、第一百四十二章
朱辰濠大本营在江西,但是他在云南和西北两地也经营多年。江西的铁矿让他在哪里都能吃得开。无论是哪个民族,铁矿都是非常重要的战略资源。尤其是云南的瑶民和西北的蒙古人,他们都需要大量的武器来和大明对抗。而朱辰濠则在其中牟取暴利。
在西北经营的这些年,朱辰濠对许进也有一些了解。和刘瑾一样,朱辰濠也深知道许进的本性。甚至,他很早就预测到许进和朱厚照之间必定会产生龃龉。一个大臣,他可以贪财喜好美人,但是贪权是第一大禁忌,贪名是第二大禁忌,有时候还比贪势尤甚。贪权让皇上忌惮你,而贪名让你必然和皇上产生对抗。
皇上和大臣之间许多时候利益都是不一致的。一个大臣想要在同僚和百姓中的美名,少不得要和皇权正面冲突。而这正是为臣之道的大忌。
刘瑾到西北闹得这么大的动静,朱辰濠在西北的将消息传递给了他。在听到这个消息的那一刻,朱辰濠知道自己的机会来了。现在的西北军或许装备不如御林军精良,但是论经验论战略战术绝对比京营好上一大截。若是能把许进劝反了,自己何愁不能多一个臂膀。同时,还能砍掉朱厚照的一个臂膀。
许进拿到这封信,犹如火红的烙铁一般。在此之前,他并不认识这位宁王,也不知道他已经反了。但是他和贩卖丝绸的商人朱成有过一面之缘,对他庞大的财力有有所了解。而这个人的真实身份其实是宁王。现在,他已经谋反了,劝自己谋反的信送到了自己的手上。
覃林超拿着这封信也是沉默。他跟着许进这些年,从一个小将军的军师做到了大元帅身边的军师,见识想法早就和当年不一样了。
“你觉得我该不该答应?”许进声音疲惫,早就没有往日的意气风发。
覃林超心中一惊,许进这是真的在考虑要不要反啊。“属下也不知道。若是元帅反了,可能会打出一条生路,也可能……”
“也可能成为千古罪人是吗?”
覃林超默然。
“我并不想反,内子和两个孩子都还在京城,我若是反了,他们性命危矣。”朱厚照主持了众多改革,带兵之人家人入京为质这一点却并没有改变。除了立志从军的三儿子以外,剩下的两个孩子入京都还在京城。
“如今宁王反叛,皇上未必会在西北大动干戈,若是西北不稳,再加上江西被宁王占据,朝廷未必有精神对付两边可能出现的状况。所以,很可能朝廷会搁置这件事情,等扑灭了宁王叛乱在反过来解决西北之事。”他们在这不长的时间里,可以获得一定的喘息。经过运作,西北之事能得到转机也说不一定。
“但愿如此吧。”道理虽然是这样,但是许进心中总是有一种不祥的预感。他总觉得事情不会这么简单的解决。说不定,还会有其他不可预计的事情发生。
相比京城,魏嘉所在的南京更早得到宁王叛乱的消息。船队马上就要出发,却发生了这样的事情,下面的人劝魏嘉暂时不要出海,先等皇上的谕令到了再说。
他们心中其实是有一种惶恐,这一去至少是两三年,要是他们回来的时候改朝换代了怎么办。家中还有妻儿老小,若是自己不在家中,遇到战乱该怎么办?
“这个消息是不是只有我们知道?”
报信的人点点头。他们知道这个消息主要是因为他们和水师的关系比较好,而南京水师接到求援即将被调往江西平叛。如今要防备的是船队中有不少水师抽掉而来的水兵,不知道他们会不会从曾经的同僚那里得到消息。
魏嘉得到肯定的消息,斩钉截铁的说道:“不必等皇上的谕令了,也不用等钦天监的人验算时间。他们还不如咱们这样的人懂得海上的天气变化。这件事宜早不宜晚,晚了容易生变。传令下去,咱们后天就出发。”
报信的人为难道:“这个,不太好吧?”
魏嘉一拍桌子站起来大声道:“我们要做的这件事情,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即使改朝换代,也是利国利民的好事。万万不能因为这样一件事情,就动摇军心,让这个计划胎死腹中。反正一切准备都做好了,这几天海上也是风平浪静,咱们后天就走,决计不可拖延。”
巨大的声响吓了人一条,那人说不出话来,只好长叹一声下去了。
第三天,船队果然提前出海,避过了南京最人心惶惶的时刻。
这件事传到朱厚照的耳朵里,朱厚照感叹果然没有看错人。魏嘉这样的决绝,为他避免了许多麻烦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