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同人)[明]重生之武宗记事作者:紫微不是花
第73章
等元宵节一过,回杭州的事情就提上了日程,改稻为桑的事情还没完结。富人买田买地这样的事不过是先前准备极小的一部分,马上到来的春天,才是一场最艰难的战役。难的不是让百姓们答应将稻田改为桑田,而是让农民们乖乖把桑树种上还要一直坚持到桑田能够持续出产。这些事一节扣一节,一点差错都不能出,一旦出了差错就前功尽弃了。
唯一的好消息就是终于找到一个西洋传教士的消息了,这个西洋传教士中文名叫罗志坚,是他做瓷器生意的中国朋友给他取的。他的中国朋友虽然并不信基督教,却对他十分友好,还为他取了一个中国名字,鼓励他继续传教,坚持自己的梦想。
海禁的开放加快了西洋传教士的来华历程,这个时候的西洋传教士还没有以后那样能够和皇家接触。他们还是来华人士中的异类,搭乘商人们的船来到这里,并不做生意,反而到处宣传什么耶稣,上帝之类的。他们不会说中文,又雇不起翻译,只能在港口附近漂泊,靠着别人的接济过日子。
这个罗志坚前年搭乘商人的船回了自己的国家,今年急着带一批瓷器回欧洲的商船为罗志坚的老朋友带来了他的消息。他将于四月份搭乘商船来到泉州,希望到时候他的老朋友提前为他租一间小屋,方便他居住。
好不容易有了一个人的消息,可是朱厚照马上就要出发了,哪里能等他到四月。想着自己四月应该还在杭州,朱厚照给瓷器行老板留下了一笔钱,让他给罗志坚来杭州找自己,这笔钱就给他雇船和请一个翻译。恰好老板四月要上南京一趟,许诺到时候帮朱厚照将罗志坚带到杭州来。朱厚照就给他留下了刑武的地址。
雇的浆洗的、厨房的人辞退的辞退,打发的打发了。朱厚照他们收拾好了东西准备回杭州了。买来的丫头们虽然是人牙子那里买来的,底子比宫中的差了许多,但是有高凤这个会调教人的老人在,不到一个月,四个姑娘慢慢的就褪去了青涩,成长起来。
贴身伺候了这么久,即使没有明说,丫头们也猜出了朱厚照他们身份不一般。这么一个小小的院子,吃穿用度,事理规矩竟是比人牙子教她们的还好了不知多少。单单那五十来个护卫就将她们吓着了。
哪家主人对待护卫是那样大方的,鱼肉不少,细米白面任吃。朱厚照在泉州是全程藏匿身份,唯一知道的只有当地的镇守太监,为了不流露出风声,朱厚照甚至没和他见一面。如今要到杭州却是每个人都知道朱厚照的身份的,这样却不能瞒着四个丫头了,反正到时候都会知道的。
四个丫头知道了,都是震惊不已的,她们多半是家里过不下去了被家里卖出来的,谁没有幻想过被哪个高门大户买回家,纵使做个粗使丫头,只要不朝打暮骂,也是神仙一般的日子。可是如今不仅是脱离了虎口,她们伺候的两个人一个是太子爷,一个是国公爷,都是以前想也不敢想的人物。况且过得日子,比人牙子的女儿还好,当下一个个都争着给高凤表忠心,只求他不把自己踢出去。
往泉州来容易,如今逆流而上却难。朱厚照他们一直在路上耽搁到二月才到了杭州。
刑武的那处宅院是不能住了,大家都知道这里是太子下榻过得地方,忽然这里的地价就贵了几分,周围也陆续动土了好几处院子,这里是住不得了。
高凤是想让朱厚照住织造府的,但是朱厚照以不想住别人住过的地方的理由拒绝了。高凤当然知道织造府的猫腻,这里还不知道徘徊者多少冤魂呢,都是不干净的,因此朱厚照坚持他也就顺水推舟的答应了。
其他的也没有合适的地方,朱厚照不想住深宅大院,想要住一栋小小的院子,更有生活气息些。这样让张敷华他们又为难了,这样的宅子是有,而且是一抓一大把。但是这样的宅子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防御系数不高。要现买下一座好的,又怕触了这位爷的霉头。谁不知道朱佑樘父子两人最憎恨的就是公器私用,要是知道他们拿官中的钱给他买宅子,少不了要吃挂落。
张敷华在那里着急,他哪里知道朱厚照已经找好了宅子,就是徐贝娘家的老宅。
☆、第九十章弘治十六年
徐贝娘家的老宅也算是个一个好地方,前面就是西湖,隔着的不过是一块滩涂,这边孤零零的几座宅子在这里。但是这里也不是长住的地方,太偏僻,多是人家用来暂住玩耍的地方,这几年徐贝娘陆陆续续的又将周围的宅子都买过来现在团成了一团,竟然是一处绝好的又安全又清净的地方。
织造府前几日就有人来安排宅院。徐贝娘早就带了徐三郎搬出去了,蓝师傅如今在杭州驻军里供职,给这里的火铳队做火铳。虽然不能和他的族兄蓝立成相比,不能做的他那般有成,也算是为杭州的军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了。徐三郎拜他为师这几年一直跟着他,住在这里不方便,徐贝娘就在离蓝立成比较近的地方置办了,房舍一直住在那里。
魏老伯一家还住在原来的宅子里,他们一家不过四个人并几个仆从,也没什么可防备的。其他几个院子都被打通了,方便安排伺候的人住。也方便有什么访客好留宿。
知道朱厚照的习惯,房子也没大整,不过是重新换了更加透亮的窗户,将那些矮矮的围墙又加高了一些。既然是凭杜若的人情寻到的宅子,朱厚照也就安安心心的住了下来。这里景色也好,出门就是西湖,虽然现在还是初春不见荷花水草,但是杨柳新绿,也别有一番美丽。
为了这一次改稻为桑,杨正罡说动了许多上了规模的桑园为改稻为桑的桑农们提供两年生的健壮桑枝。到时候按提供桑枝数和质量补贴银钱。虽然补贴的钱很少,但是蚂蚁再小,也是肉,桑园园主们果然对此更加尽心些。
朱厚照到时许多桑枝已经埋下去了,吸取了前世先进户带后进户的经验,朱厚照请了那些种桑有经验的人来教那些没有种过这个的人,这样做桑枝的生存率果然很高。
钱如流水的花了出去,桑枝也如下雨一般洒遍浙江的大地。这是第一年的桑树,产的桑少,在蚕种方面现在还没问题,但是明年产桑的量上来了,蚕种的压力就上来了。所以现在朱厚照也将培养蚕种提上了日程。
农村工作的经验朱厚照是没有的,但是朱家有一个从政的大哥,刚开始时他就是在一个地方做个小镇长。这些什么先进带后进,全村抱团这样的办法都是朱厚照从朱大哥那里听来的。当年听这个只当是故事听,哪里想到这辈子就派上的用场。
到了三月除了几个反悔实在不听劝的,原来计划的地方都由稻田换成了桑园。为了储水泄洪,朱厚照还鼓励在桑园里挖水塘蚕粪养鱼,这样既多了一份产出,还能抗旱、防洪,实在是一件好事。
这些朱厚照都是用粮食吊着他们做的,补贴是粮食,给的酬劳也是粮食。要是直接发银钱,不知道又要被他们贪了多少去。而且银钱突然大量涌入民间,最后粮价飙升是难免的事,这样由朱厚照出面买粮再分发,既可以平抑粮价,又不让银钱从官吏们手里过,免得克扣贪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