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第一国师作者:鲈州鱼
第47章
结果怎么样?散布流言的遇了鬼,闹着上书的损失惨重,想抓人的……生不见人、死不见尸,嗯,柴德美倒是逃了,可他又能讨得了好么?
现在外面都在传说,说老神仙本来已经将天灾挡住了,可谁曾想却有人跑去威逼他的弟子,除了东山镇的人之外,其他人都袖手旁观。
老神仙是神仙,可他也曾经是人,看了这情景,他心里能是滋味吗?这是背后捅他刀子啊!结果他一口气就那么泄了,再然后,雷雨大风就都来了。当日吓住柴家的那声轰雷,就是老神仙的怒吼啊!
人的想象力是无穷的,尽管这一次刘同寿什么都没说,可上虞人还是遵循他的思路,一路推理下去,得到了上述结论,并且为绝大多数人所认可。
“总之,大家都不用担心,一时失察而已,有什么值得计较的?你们难道不知道小仙师这两天在做什么吗?以他的仁心仁德,又岂会斤斤计较?往事不可追,大家还是要将目光放长远,着眼于将来才好。”
“将来?董老弟,你能不能再说清楚点?”
“小仙师的打算,我怎么可能猜得到?”董老爷摊摊手,随后话锋一转,“不过,董某可以确定一件事,今后,大家在做决定前,只要回想一下今天的心情,应该就不会做出错误的决断了,诸位以为如何?”
“……确是这个道理!”
第44章联名上书
“小仙师,赶快进屋歇着,外面风大雨大的,您的万金之躯怎好在外面淋着?”
“是啊,您能来探望,咱们就已经感激不尽了,怎好还劳您动手,拾掇这些粗重活计啊?这不是折杀人了吗?”
如同后世领导视察一般,刘同寿每到一处,迎接他的都是热情洋溢的笑脸,和诚惶诚恐话语,不过,其中并没有掺杂一丝虚假,所有人都是诚心诚意的表达着自己心中的激动和感念,反倒是刘同寿自己有点不好意思。
“一言活万千之家,同寿,你行的是大仁之道啊。”李时珍也是感慨万千,“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果不其然,若非随韩先生来到上虞,又怎能见得这桩异事?阳明先生生前曾有言,大道万千,殊途同归,只要怀有仁义之心,无论学儒学道,皆能有所成就。”
“不错。”
韩应龙一脸欢喜赞叹,“当日同寿贤弟初开灵识时,行事还只是效那游侠之举,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而后创立共济模式,已经有了先贤之风范,如今……古有立德立功立言之三不朽,贤弟尚未立言,功德便已有成,实非凡人所能为啊。贤弟将来的成就,必然不可限量。”
“韩兄谬赞,小弟汗颜。”
刘同寿大汗,搞共济社不过是为了摆脱麻烦,现在做的更是泰半出自私心,哪里值得了这么高的评价?不过也难怪,这时代作秀还不是主流,人们对这种行为都没啥免疫力,自己冷丁搞了这么一出,声望自是刷刷的暴涨。
雨下起来之后,各地的就自发性的开始抢收了,刘同寿将东山镇的百姓动员了起来,从周边的村镇开始帮忙。虽然结构松散,但东山镇这边终究是有组织的,行动的效率自然比各自为战高,受到帮助的百姓也是感恩戴德,都是心甘情愿的加入了互助的行列。
于是,首倡者刘同寿的声望越来越高,在百姓心目中,已经成了名符其实的万家生佛。
不过,从他本心来说,他可不是学雷锋办好事,他本来就是刷声望来的。
穿越后已经一个多月了,对周围的环境,他也不再陌生,对于未来也有了比较清晰的规划。
穿越之初,刘同寿就构想过,想办法到嘉靖身边当神棍,在当时,他不过是随便想想罢了,对方可是皇帝,那是那么容易就能见到,并且得到信重的?
老实说,江南是大明最繁华的地方,有了一个华丽的开场,又有楚楚相伴,在东山安安分分的做个道士也不是不行。但形势却一步步的逼着他往前走,谢家的威胁在先,没了东山的基业,就只能流浪天涯,身为道士,倒不用担心路引的问题,可却要以何为生?
魔术师说起来很神秘,很厉害的样子,其实就是个演员,即便在后世地位也没高到哪儿去,何况是在明朝?那些卖艺玩杂耍的,私底下也都有两手,也就是所谓的传统戏法,如果忽略掉道具因素,后世的魔术并不比其高明。
即便忽略掉这些问题,江南也不是全无隐患的,别人不知道,刘同寿这个穿越者又怎么会不清楚?眼下的繁华景象只是暂时的,二三十年后,随着臭名昭著的倭寇之乱的发生,这里将变成人间地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