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色:字体:[]

第 41 章(1 / 2)

明朝第一国师作者:鲈州鱼

第41章

因为水灾的因素,他的声望有所动摇,但现在看来,之前的努力并没有白费,镇民们正从四面八方聚拢过来,他们的神情中蕴含着惊慌和愤怒,却没有迷茫。

“柴家又来了!”

“就在镇外,正冲着这边过来呢,他们来了好多人,足有上百!”

“他们是冲着小仙师来的……”

“怎么办?”

“还能怎么办?不能让他们得意,自己的家园自己保护,抄家伙,跟他们拼了!”

“对!”

一阵喧闹之后,人们迅速达成了共识。这事儿若放在从前,或许还有人观望犹豫,可现在有了共济社,有了刘同寿一直以来宣扬的那些理念,整个镇子差不多连成了一体,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思考方向也相当一致。

“贤弟,这,这……”这还是大明的百姓吗?韩应龙看的眼都直了。

在他的印象里,大明的百姓是温顺如绵羊的。危机临头的时候虽然会有人爆发,但那都属于个别现象,除非是皇朝末期,天灾**并起之际,才会有人登高一呼,将百姓们煽动并组织起来,形成民乱,可现在……

同寿贤弟只是说明了一下情况,并没有任何煽动性的言词,怎么就有了这样的效果呢?

“其实华夏百姓从来都不缺血性,韩兄,你知道李牧吗?”刘同寿知道同伴在疑惑什么,他自己也很有感慨。

“战国时那位?”

“没错,就是他。”刘同寿点点头,“这位名将生平的战绩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戎守北疆,抗击匈奴,其次就是对秦军的两次大胜,我更看重前者。”

“秦赵皆属周室诸侯,同为华夏一脉,抗击外虏自然胜过自相残杀。”

“但韩兄你可知道,李牧抗击匈奴,用的是什么策略么?”

“愚兄不知。”韩应龙老老实实的摇头。对外强硬,对内优容,这是太祖朱元璋定下的国策;而重文轻武虽然不是太祖定的,但同样是大明的基本国策之一,作为传统的读书人,韩应龙对刘同寿的评价深表认同,对军事问题就一无所知了。

“说起来,他采用的常规策略一点都不稀奇,无非是屯田,筑堡寨,燃烽火,然后再配合示敌以弱,诱敌深入之类的计谋,便造就了铁骑飞将的辉煌。”刘同寿忽而一笑,“韩兄,你不觉得这些策略有些耳熟么?”

“莫非……”韩应龙眉头微皱,“贤弟指的是我大明的军屯之政吗?”

“正是。李牧抗击匈奴的战略就是军民一体,边民且屯且战,作为主要的防御力量,赵国骑兵则化身为矛,找准时机,发动致命一击。每当匈奴来犯,百姓便撤退进堡寨,严防死守,延滞匈奴骑兵的速度,然后边军直接去抄匈奴人的去路。”

刘同寿长叹一声,“韩兄你想,赵国不过是战国诸侯之一,国力尚不及大明十一,而且又是四面皆战,他们的战果为什么胜过大明这么多?李牧的将略?当然,这是原因之一,但究其根本,赵国边民的奋战才是主因啊。”

刘同寿说得兴起,抬手往周围指点,“华夏的百姓很朴实,但他们也很勇敢,对上恶霸、强盗、甚至异族的禽兽,他们都可以做到英勇无畏,就象现在这样。”

此时,东山镇已经喧嚣成了一片,大人们互相呼唤着,一边寻找着趁手的武器,一边关闭门户,将孩子们安置在其中,他们的努力并没有多少效果,只一转身,一个个小脑袋就从墙头、房檐后探了出来,一张张小脸上尽是兴奋之色。

“即便到了秦汉之际,民间的游侠儿也是风行一时,官若无耻,自有人杀官;盗若为害,便有人杀贼。直到……嘿嘿,在高高在上的官府衙门的压制下,华夏百姓才渐渐失去了血性,变成了乖顺的绵羊。”

韩应龙听懂了他的言外之意,却无法认同,“儒家以仁义治国,虽然削弱了民间的勇力,同时也确保了中原王朝的长治久安,终究还是利大于弊的,否则儒家又怎能从百家之中脱颖而出?同寿贤弟,你别怪愚兄啰嗦,这些话你对我说还无妨,可千万莫要……”

最新小说: 如是说(先婚) 据说秦始皇是个女儿控来着 虚拟帝国从游戏开始 我和她们穿越到北宋 年代:四合院里的手艺人 隋唐上将军 七夕天后演唱会:分手快乐 成人礼(万人迷) 先来后到(1v2) 扶贫综艺下乡,我的才华藏不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