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第一国师作者:鲈州鱼
第189章
眼下复起的计划只进行了一半,若是他故态萌生,说不定这些乡党的信心立时就要打个折扣。和光同尘,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又谈何容易啊。
费宏无声的暗叹一声,抬抬手,正要出言附和夏言,正这时,只听一阵急促脚步声传来,他抬眼一看,却是夏府那个管家去而复返。
“老爷,宫中急报!”被一群大人物注视着,管家觉得压力很大,他急忙道明事由,将信交给夏言。
夏言展信急看,低声将信上内容念了出来:“……张秉用上奏天子,说刘同寿天资聪颖,有大功于社稷,请求陛下,仿前朝故例,下旨恩荫其贡生身份,参加下月会试?”开始的时候声音尚低,到得后面,却猛然挑了个高音。
满座皆惊。
“赐一个道士贡生身份?张秉用疯了吗?简直荒谬!前朝哪里又有这种故例!”宋景高声嚷了起来,满脸都是无法置信的神情,其他人虽然没有大叫大喊,但表情也都差不多。
夏言将信放下,苦笑着摇摇头:“确是有的……”
“何例?”
“锁厅试!”……)
第166章及时兑现
有鉴于五代以来,武将专权的弊病,宋朝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宋太祖有言道: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令选儒臣干事者百余,纵皆贪污亦未及武臣一人也。由此,宋朝建立了比前代更加公平、公正的科举制度。
但是,无论有多好的立意,人治的制度都架不住无孔不入的官僚们,只要入了官场,首先就要领悟天赋技能,而钻空子,正是最好领悟的一项。
于是,锁厅试应运而生了。
什么叫锁厅试?就是宋代科举中,针对当官者的特殊考试。
考进士就是为了当官,已经有了官当的人,又何必多此一举?关键在于这些人的官职来路有问题。他们靠父辈恩荫、或者军功、或者通过非进士科考试取得了官职,跟进士出身的官员相比,他们的出身不正!
宋、明两朝的社会价值取向差不多,进士是正途,提升快、面子足、名声好,朝廷地方的高官,全都要进士出身才能担任。恩荫不是正途,来的容易,却透支了未来的发展潜力,如何选择还用说吗?
说白了,锁厅试就是先上车,后买票,是官二代们镀金的方便之门。
既然面对的目标是特权阶级,锁厅试的难度也是可想而知。正常的会试中,录取比例往往都在几十,甚至上百比一,但锁厅试则是令人发指的十取三!
唯一的缺点也只有不能争状元这一条了。不过,想来也没什么人会在乎那个虚名。闷声大发财,实惠捞到了就好,走后门还要走在明地里,这是上赶子要遭天谴么?
明朝的科举制度也不能说是尽善尽美,但比前代还是有了相当的进步,锁厅试这种近乎作弊器的东西,在明朝是不存在的。祖上的恩荫顶多把人送进国子监。或者直接荫个官职,两者兼备的好事儿肯定是没有的了。
当然,如果老爹的官儿当得足够大。在会试中一样能占到便宜,阁老们的儿子更容易名传三甲,固然有家学渊源的缘故在。但这些位阁老公子们,却总是选在老爹在职时高中,其中的味道,就有些耐人寻味了。
“虽说是仿前朝故例,但大明毕竟是没有这个制度的,所以,老夫也不过帮你争取到了一个参加会试的名额……”解释了一大通,张孚敬笑着向心爱关门弟子摆摆手:“同寿,你真的不需要这么感动。”
“我,我这哪是感动啊?老师。师傅,你到底是在帮我还是害我啊?让我去考科举?准备时间甚至还不到一个月……老师,你也太看得起我了吧?”刘同寿热泪盈眶,这真是天降横祸啊。
“同寿,你不是忙糊涂了吧?这件事咱们不是早就说好了吗?你怎么一点心理准备都没有?”张孚敬表示很诧异。见刘同寿仍然一头雾水,他又提示道:“除夕夜那次……”
“老师,你那天说的是这个意思?”刘同寿眼睛等得溜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