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第一国师作者:鲈州鱼
第87章
刘同寿对这个时代的了解,多半都是从纸上得来,难免失之于片面,让这两个人当参谋,也是个拾缺补遗的意思。见孙升一脸的惶急,他下意识也是凛然。
“孙大哥,有什么地方不对劲吗?”
“小仙师,你当真要借机整合道门?还是意在敷衍?”孙升不答反问。
刘同寿理直气壮的回答道:“当然是整合道门了,要敷衍的话,有的是办法,何必费这周章?”
说整合道门可能有点夸张,但他确实已经打定了主意,要趁机建个班底出来。在水陆大会上傲视群雄固然很爽,可他[[]·电子书下载乐园—]却不想每次都是自己横眉冷对千夫指,搞得跟个孤家寡人似的。既然已经看到了上位的希望,那么,收一批小弟来帮衬才是王道。
现在他是个道士,进京之后,也要靠这个身份混饭吃,送上门的各家道派,自然是他组建班底的首选了。
“同寿贤弟,你要人帮手没错,但你想过这其中的忌讳没有?”见他漫不经意,韩应龙急了。
“忌讳?”刘同寿微微一愣。
韩应龙左右看看,似乎做了个很重要的决定,然后压低音量,几至微不可闻:“敢问贤弟,你可是想要行那非常之举?”
非常之举?刘同寿想了一会儿才反应过来,以他的胆魄,也被吓了一跳,“韩大哥,这话却是从何说起?你觉得我象是那种人吗?”
不是吧,韩大哥居然怀疑自己要造反?虽说以前看的小说当中,很多穿越者都造了反,而且个个都成功了,可那只是小说而已。来真格的话,穿越者造反,那是来几个死几个啊,根本就没有成功的希望。
在明朝,就算真的要造反,也只能选在明末,赶在天启年或者崇祯年,借着农民起义的大潮试上一试。在嘉靖朝,而且还是嘉靖中期的时候造反,这不是找死是什么?
刘同寿喜欢大场面没错,但那得是在他控制范围之内的,造反什么的,他连想都没想过。
韩应龙不答,他目光炯炯,视线只在刘同寿脸上打转,连最细微的表情也不肯放过,过了好一会儿,他才长吁了口气,和孙升对视一眼,道:“志高,你来解释吧。”
“同寿,此事……”孙升也放下了心头的那块大石,这位小爷不是真的要乱来,他只是没搞清楚状况罢了。
其实理由也很简单。
明朝开国的理念中,以史为鉴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鉴于唐末的军阀割据,朝廷定下来以文御武的规矩;鉴于蛮族祸乱中原,朱棣则定下了天子守国门,不和亲,不割地的规矩。
军政如此,对民间控制也不例外,历史上比较有名,后果比较严重的几次大起义中,有好几次是以宗教为纲领组织起来的,远的有汉末的黄巾之乱,近的有掀翻伪元的红巾军。有了这些先例,大明朝廷自然不会放松对宗教的控制,对白莲教的打压,泰半就缘由于此。
除了黄巾起义之外,造反这事儿很少会牵涉到道家,原因有很多,道家的传教授徒方式,应该是主因之一,更重要的是,道教的流派太多,非常分散,不具备掀起动乱的条件。
以武当派为例,有明一朝,单是武术传承,其支派就有松溪派、淮河派、神剑派、轶松派、龙门派、功家南派、玄武派、北派太极门,等等等等。
这些流派名义上都是武当派一脉,实际上各派之间很少互相联系,别说合谋造反了,见了面认不认得出师兄弟都是个问题。
不但传承多,道家的主神也比较多,三清就已经是三个分支了,此外还有玉皇大帝,四方天帝等重量级人物。各道派采取的方式是见神就拜,各有专注,比如武当派的尊的就是真武大帝,南宗尊的则是他们的祖师爷,紫阳真人张伯端。
维持原状的话,道家就不具备任何威胁性,但刘同寿这个天下道门的概念,无疑是捞过界了。今天来的几十家道派散布于大江南北,如果真的被拧成了一股绳,以刘同寿如今的声望,借着天灾之事登高一呼……
成功与否,还不好说,但掀起一场动乱却已经足够了。
“还有上虞那个共济社……”孙升接下来的话,表明了他不是紧张过度,而是有的放矢,“同寿你创立它的宗旨,是为民谋利,不曾掺杂半点私心。可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同寿你虽无心,但因这机构,你却有了潜在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