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97 章(1 / 2)

明末工程师作者:米酿

第497章

贷款以陈姓士绅的田地做抵押。银行贷款部的评估师给一亩旱地作价十三两银子,最后让陈姓士绅拿六百亩旱田出来抵押。

贷款部雷厉风行,三月二十二日接到贷款需求,四月初一就办完手续,把贷款放了下去。陈姓地主立即开始雇人建水库,说要抢在九月冬小麦播种之前把水库和水渠建起来。

这个水利工程也被当成典型案例,在《天津日报》上报道了。于是四月份津齐银行收到不少地主和自耕农,甚至佃农的建水利工程的贷款需求。其中不少都是可操作性很高的工程。

甚至有七个小地主要联名借四万两银子建水陂,灌溉田地。

为了评估这些项目,李植甚至专门跟在山东搞水利的靖一善要来了五个老技术员,作为水利工程贷款的评估师。

不光是水利工程贷款项目很多,各种养殖业,建筑业和传统手工业的贷款需求也很旺盛。如今天津一镇的百姓收入一年比一年高,各种产品的需求都上来了,正是一些有技术的人才扩大经营的好机会。

原先那种纯粹靠刁民投献土地发财的士绅已经被李植打压下去了,完全失去了往日的富庶和权势。其中一些人除了仗势欺人没有其他本事,如今甚至全靠以前的积蓄过日子,几年下来连温饱都成问题。

而一些因为善于经营,有眼光的地主、自耕农、佃农、养殖户和工匠则在李植治下迎来了发展的机会。在银行的支持下,这些有眼光的新式人才完全可以逐渐做强做大,把天津的农业、养殖业和手工业生产发展起来。

而李植的津齐银行,则是让这些新式人才快速成事的催化剂。原先要积累几年财富才能上马的工程、养殖场和手工作坊现在都不需要等待了。只要拿出家中的房子和田地做抵押,马上就可以拿到贷款办事。

而李植的津齐银行因为有不动产作为抵押,发放这些贷款也基本上不承担什么风险。

随着一笔又一笔贷款发出去,一个又一个工程在天津开工。李植治下的天津,愈发显得欣欣向荣。

李植相信,随着银行业务逐渐扩大到山东去,山东也会像天津一样迎来一个发展期。

第0588章白烟

四月初一,李植的第三家津齐银行分行在天津卫城的开张。四月初一到初十,二十多家银行分行陆续在天津的各府州县开张。与此同时,在济南府,山东的第一家津齐银行分行也开张了。

天津其他府州县和济南府的津齐银行一开张,就迎来了大量换钞票的百姓,人潮汹涌。

但在范家庄和天津,换钞票的百姓已经没有最初时候那么多了,三家分行的柜台已经出现空窗的情况。

如今范家庄和天津市面上已经有了二十多万两的钞票在流通,钞票和银子同时扮演着货币的角色,钞票的需求已经基本饱和。

钞票想完全替代银子,还需要更长时间的积累,才能让百姓越来越信任这种新型货币。

李植在天津的三家分行有了空余的柜台,开始面向公众吸收存款。

对于一家银行来说,存款是贷款的重要资金来源。使用其他渠道的资金,不如使用存款更长久安全。

不过,无论使用什么来源的资金进行贷款,只要发放贷款出去,都会增加市场上货币总量。哪怕使用实物银子做货币搞贷款,货币乘数作用都会扩大流通的货币量。李植说的“银本位”不增加货币总量,说的是“银本位纸钞制度”不增加货币总量,而不是说贷款业务。

向开办实业的客户贷款,一方面增加了社会总产出,增加了货币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增加了货币的供给。

好在银本位制度有自我调整性。李植的钞票和白银之间可以自由兑换,一旦出现物价上涨,商人就会拿着银子到外地采购货物,白银就会从李植的领地外流,降低李植的实物白银储备,从而迫使银行收缩信贷,最终会控制天津和山东的货币总量。

因此在银本位制度下,货币总量和社会的货币需求量总是大致匹配的,不会出现显著的通货膨胀。

后世的十九世纪各国使用金本位,通货膨胀就没有持续性。银本位也是如此。大明宝钞快速贬值,是因为宝钞和银子之间不能自由兑换。

最新小说: 病娇向乙女合集 六零随军,绝嗣大佬爆宠易孕娇妻 淫荡黑童话(高h) 胡来(NPH) [家教初代] 理想之城 [咒术回战] 这个留学生我好像在哪见过 [英美娱] 好莱坞摇滚日志 [山河令同人] 师父,请闭嘴 [历史同人] 开局给秦始皇讲秦国历史 [家教同人] 里包恩想要和我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