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宁妃指路
长宁宫中,卫王恭敬而认真地道:“请母亲赐教。”
宁妃轻声道:“此番你父皇为何派你去江南?”
“吴王叛乱已有一年,太子南巡染病而亡,朝野动荡,父皇欲安抚江南重地,故而派儿臣前去。”
“那为何不派母族为江南大族,与江南士绅平日便多有亲近的楚王前去?”
卫王语气一滞,含糊道:“父皇或许有别的考量吧。”
“朝堂也好,市井也罢,被安排一个任务,你首先要明白,这个任务因何而起,为何是你,又需要你做到些什么。”
宁妃看着卫王,“近年江南倭寇肆虐,一年多以前,大股倭寇在镇海卫登陆,破城数座,屠戮劫掠百姓数万,酿成滔天惨祸。陛下震怒,派朱完都督东南五省军事,朱完到后,大力整顿,接着便有了吴王叛乱。吴王叛乱之后半年,太子代天巡视四方,最后一站便是江南,自江南从运河回京,忽染沉疴,只三月便撒手人寰,这才有了你此番南巡。”
宁妃没有说什么判断,只是将一些过去发生的事实摆出来,便让卫王心头猛地一跳。
“如果我没猜错,楚王应该找过你。”
“母亲说得是,昨夜楚王兄的确找过儿臣。他向儿臣介绍了一番江南情况,并且向儿臣推荐了几位可能用得上的人。”
宁妃没有评价,而是问道:“你怎么看?”
卫王低头沉默片刻,而后轻轻吐出八个字,“顺他者昌,逆他者亡。”
听见这八个杀气腾腾的字,宁妃脸上有了几分满意的笑容,“看来你是明白的。那你如何决断?”
卫王看着母亲,似乎有些惊讶母亲居然会问得如此直白。
宁妃却仿如提醒般开口道:“如今的你,已是不得不选了。”
卫王在思索许久之后,缓缓道:“我还没想好。”
听见这似乎有些优柔寡断的言语,宁妃的眼中不仅没有生气,反倒生出几分欣慰。
自己这个儿子一向刚直英武,她一直所担忧的,正是他缺了这份深思熟虑的心思。
如今看来,好孩子终究是长大了。
“好,在你想好之前,不要轻举妄动。”
宁妃怜惜地看着自己这个不受宠的儿子,“去了江南,有三个人,你去见见他们,再做决定也不迟。”
“第一个,是前兵部左侍郎陆十安,此人在江南为官多年,熟知江南局势,若能得他指点,你对江南那盘根错节的官商势力,便能理出一个头绪来;”
“第二个,是江南大儒程硕,此人乃江南士林之中的泰斗之一。江南素重文华,你又素无文名,若有他帮你,你或许便能吸纳一些德才兼备的士人或势力为你所用。”
“第三个,是一位隐士狂生,名叫沈千钟,此人号称有经天纬地之才,留侯诸葛之智,但性情孤僻难以接近,你可以尝试一番。”
“母妃的家族并非那等豪族,也就能帮你到这个份儿上了,甚至这三人也需要你自己去争取,莫要怪我。”
卫王连忙避席起身,“母亲何出此言,有此方略,孩儿已是感激不尽。”
宁妃笑着拍了拍他的手背,“好了,与你说这些,不过是未雨绸缪罢了。就算办砸了,你也还是皇子,和现在相比又能差到哪儿去呢。安心去,安全回,母妃在京中等你。”
卫王面露感动地点了点头,又聊了一会儿家常,默默将母亲做好的糕点一扫而光,便起身告辞。
走出长宁宫,他神色便悄然凝重了起来。
母妃为他做这么多的准备,可见自己此行的困难程度。
但眼下的势力实在太小,手底下能用的人更少,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他望向南方,目光幽幽。
嗝儿~——
苏州,周家。
齐政从周坚的院子中,从崭新而柔软的被窝里,缓缓醒来,打了个慵懒的哈欠,穿上衣服鞋袜,开门走了出去。
几乎同时,周坚也打开了房门,脸上的黑眼圈竟比昨日还更浓了些,显然为了今日的拜师激动了大半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