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看得我眼睛发花,督师才开口道,陛下,这是武宗皇帝时,官府表彰一位义士,又由此地村民自愿捐资,方修了此牌坊。
我点头,说,爱卿,朕上回,不是要爱卿你负责给熊经略的祠堂题字撰文吗?如果爱卿觉得这牌坊式样不错,就加盖一座也无妨~
他见我突然扯远,只好说遵旨。
我则乘机,做头昏眼花腰酸背痛打哈欠要休息状。结果,隐隐约约他似乎又有些愠怒。
一旁洪承畴见了,忙上来打圆场,说陛下连日赶路劳累,不如先投宿歇息。如此这般,敷衍了过去。
到了用膳时,我对面前摆着的菜色考察一番,亲自卷起袖子,把督师平日爱吃的几样夹了几筷子,统统放到他跟前碗里,喜笑颜开就等他吃。
袁督师,却转头,向这户人家的主人,打探那牌坊事迹。
主人是个胡须花白的老头,老眼昏花,说起话来慢吞吞絮絮叨叨。把一件简单的事情,说了良久:
这是官府表彰义士的牌坊。
这个义士,是在刘瑾当权的年代,路过此地,见到刘瑾的爪牙,在此欺压村民,打抱不平,结果被爪牙们群殴而死。
等刘瑾倒台了,这人的事例,自然就被当地官府挖掘出来,上报朝廷,作为刘瑾作恶的证据之一,然后顺路表彰他的高风亮节,见义勇为。
我一边吃菜,一边听,这主人,实在没有说书的天分,如果换了我来讲……
等酒足饭饱,夜间歇息时,督师又来到我的房间,先吃了杯,我亲自给他倒的茶,见我眉开眼笑,心情大好,便渐渐将话题,转移到了这个村子里。
此地叫王家村,村中八十户,六百余口人。
我嗯嗯。
接着,他语重心长对我说,陛下,你瞧,这些百姓,知恩图报,代代供奉周姓义士,美名传扬至今已有百年,绝非跟红顶白,落进下石之徒。人间正道,也并不因为那义士身死而泯,是非功过,最终都在黎民苍生眼中。
该来的还是躲不过。
我一听这话头,便知道,袁大叔,是要借这事例,逐步扭转我对黎民百姓人生观世界观扭曲的看法?
我该怎么答复呢?其实,这是个和好如初的契机吧?我如果装成受到感召,一点点转变的模样,督师他,会很高兴欣慰吧?
可是,那样是在装,是在欺骗督师。鱼就是鱼,始终变不成龙!而我,到底真心实意是怎么想的呢?
怀里荷包中,藏着爱情药。我有恃无恐,便直截了当对袁大叔说,爱卿,你看到的是百姓知恩图报,可是同一件事,落在朕的眼里,却截然不同!
这村中长者所言,合上那石碑上的记载,咱们,就把当时发生了什么,原原本本再说一遍!
那群路过此地,见这村中祠堂,有传世之宝,便要强行抢去京里,孝敬刘瑾的西厂内监,统共不过十六个人吧?
十六个人,当然打死个书生是小菜一碟。这书生,是见内监们打人抢掠,凶残专横,
为了替心目中的弱者说公道话,而把性命送掉了,没错吧?
第182章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