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毅军事文选作者:《陈毅传》编写组
第119章
区)和反伪化、反“归化”、反“清乡”斗争(苏中、苏南)。伪
军依靠据点向我区之乡村逐渐推进,派款派粮。边区人民不堪其扰,发
生组织民兵的需要。凑款捐枪属地主、富农,出人出力属贫农、中农,轮更
守夜,守望相助,党从中加以领导,遂开展民兵与小伪军战斗。此为民兵发
展的第一阶段。第二阶段,通常民兵筑围寨固守,相持紧急时,我主力及地
方武装加以增援,击退敌伪,民兵情绪高涨。每一农村的胜利,必蔓延邻村
掀起民兵看家自卫的热潮。第三阶段,敌伪派款筹粮不遂,乃乘夏收秋收之
际四方下警告,不“维持”、不“归化”即大烧大杀,意在乘我粮食在野的
弱点。此时应懂得策略,凡不多少给一点而一味硬拚会失败,因主力增援不
可能每天每地随呼随到。如一味向敌人赔小心,任其诛求无厌,刺激其贪欲,
亦必致失败沦为伪区。因此在夏收秋收我有弱点时,应用软办法以小利和缓
之,在收获过后我之打算又不同,可采取强硬办法。民兵工作与伪军工作部
门应采取密切配合,使伪军不敢轻易侵犯我区。我研究了各地民兵在边缘斗
争的经验,从敌伪据点起算,二里以内是属伪化村(对敌一面负担),我方
难以插足;二里以外到五里以内(两面负担),通常是敌我争夺或缓冲地带;
五里以外则通常(基本上)为我区,每年只需多少向敌伪给一点应付的维持
费用;而七里到十里则完全属一面负担,为抗日民主地区。这种形态是以民
兵为主要支持力量所形成,故民兵力量之强大可以窥见。
民兵战术,通常靠在政治上与敌据点内人民的联系,取得灵通的情报,
靠广大群众的协助,数十里村坊协助应援,靠强固防寨配合地道固守,昼夜
狙击汉奸,伪装主力,诱敌深入村庄,进行埋伏袭击。一般说来,华中民兵
的力量远远超过内战时期的赤卫军和游击小组。民兵常常很自然的转化为地
方武装,并且在民兵加强之后,小敌骚扰,民兵可以击退他,大敌则靠主力
来援。因此使县、区地方武装遇着一种苦恼,地方小仗打不到手,他赶到时
民兵早打退了,而大打又无力独立负担。这样造成地方武装愿当主力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