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章 你懂咖啡吗
他们调配了这么多新品,为什么要下架?
双方的态势剑拔弩张,唐柯索性直接向苏澄发出了决斗邀请。
“为什么要下架?你能说出个所以然吗?”
苏澄欣然接受。
“唐大博士如果虚心请教的话,那我就给你讲讲。”
叶黎三人似乎耳边已经响起了拳击台上的钟声。
这是文斗吗?
不对。
叶黎很快就否定了这个想法。
这是思想上的战斗,还是武斗。
谁的思维敏捷,谁在拳台上的速度就快。
谁的学识和积累丰富,谁的肌肉就大。
叶黎不担心苏澄落败,因为她在眼里苏澄是个六边形战士。
苏澄先出了一招刺拳:“为什么不下?”
“是你问我还是我问你?”
“我问你。”
“行,那我就给你说为什么不下哈。”
唐柯最近是真精力研究了,所以他还真的能说出个一二三。
唐柯以某著名的咖啡店为案例,井井有条地说出了他的观点。
这家已经成功的咖啡店拥有28款饮品供顾客选择,其中包括特饮和茶饮,非咖啡类的营利比占37%。
唐柯优先把菜单做了改动,将毛利率最高的新品放在了视线焦点区,并且打上了[ht]的标识。
有一些饮品看似没什么销量,但却能大幅度拉高顾客的停留等待时间。
就比如姜黄拿铁这一款。
虽然一周才出不到10单,但他计算过,能让顾客在店内的停留时间延长9分钟。
这九分钟不容小觑。
因为这十个客户有六七个都购买了咖啡馆内售的牛角面包和糕点,增加了消费概率。
此其一。
其二。
唐柯要帮唐力抓住所有年龄段的用户。
据调查显示18~24岁的年轻群体更钟爱带奶盖的饮品。
24~35岁的精英人士则刚需美式和拿铁。
35岁以上的顾客则更倾向养生类型的,比如[枸杞拿铁]。
现在的这些饮品还不够。
唐柯还打算在特定的季节推出限定款,可以极大的拉高淡季的营业额。
就比如说冬天。
他就打算让唐力上一款几乎所有咖啡店都有售卖的[热红酒咖啡]。
其三。
唐柯要提高咖啡馆的运营效率,利用供应链深度挖掘数据价值。
他走的路线是原料复用。
使用相同奶基的开发新品咖啡。
拿燕麦奶举例子。
店里的[脏脏拿铁]、[抹茶燕麦]、[燕麦卡布奇诺]等8款咖啡都是用的同一种奶基。
这可以大大的降低采购成本。
唐柯已经算过这笔账了,成本足足节省了25%。
唐柯一边陈述着自己的想法,苏澄一边摇头。
这可把唐柯给气坏了:“你摇头什么意思?”
“摇头就是我不忍心打断你,但又不认可你的说法。”
唐柯:???
你踏马!
“那你把这么多新品下架就有说法?”
“说完了是吧?到我了?”
苏澄冷哼一声。
唐柯连打拳都不会打。
不会打是吧?
那苏澄来帮他打。
唐柯所说的第一点是长尾效应。
顾客点这种需要等待更长时间的品类,确实能增加消费概率,点个面包什么的。
但仅限于时间充足的顾客在店里坐着喝。
大家都赶着走呢!
北美注重效率和时间?
那还是别放在一起比了。
论时间和效率,谁比得过九州的卷王们啊?
大家都恨不得把咖啡因当兴奋剂注射进血液里,让自己成为24小时的永动机。
长尾效应的目的是拉高客单价。
但唐力咖啡馆的客单价已经足够高了,人均八九十块钱,京州应该没有其他的咖啡馆能出其右。
压根不需要再用这种东西拉升。
苏澄愿称之为:画蛇添足。
苏澄的方案侧重点是吃回头客生意。
如果老顾客们后知后觉地发现自己每次过来都个一百多,那就会开始算账了。
反而会影响到他的打法。
第二点他都不想过多的说了,唐柯连目标群体都没搞明白。
苏澄直接说第三点。
原料采购的总成本好像确实降低了。
但仅仅是纸面上的数据。
唐柯的做法可以让150块钱的原料成本降低到100块钱。
但原本应该只占10块钱燕麦奶,他提升到了30块钱。
他请问,我如果喝一款燕麦咖啡的感觉不好,我还会买其他7款燕麦奶为基调的咖啡吗?
肯定不会啊!
或者说我这两天喝的都是燕麦奶,但我想换个口味,我还会买其他7款吗?
原本原料都差不多,根据销量合理分配。
但你压这么多燕麦奶,到最后卖不了都得倒了。
看似成本降低,但实则提升了原料的库存损耗。
只不过是把省下来的钱以另外一种方式亏出去了。
这种做法t就是掩耳盗铃,没任何卵用。
“那你全都下架就有用?”
“我不是全部下架,是下架一部分。”
“只保留了三款新品,那跟全部下架有什么区别?”
“当然有区别啊。”
苏澄利用合理的实验回应唐柯的质疑:
当一家商超提供六款不同的面包试吃的时候,大概只有30%的客户会购买。
但当面包的种类提升至24种的时候,那这些面包的购买率就只有3%了。
足足下跌了十倍!
刚刚在来的路上,他们已经探讨过了,以开玩笑的形式说唐力有点为难员工,每天要背那么多配方,说不定容易搞混。
苏澄现在还要补充一点。
唐力不仅仅为难员工,还有点为难顾客们。
苏澄下架这么多咖啡的核心逻辑,就是为顾客们减少选项,减少做决策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