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谋士和谋士,谋士和将领,谋士和主公,有可能就见过一面,甚至连面都没见过,只是听别人说了几个事迹,就能大致推断出对方什么人,然后往往推断的还都很准确。
经常上演开头为:此人,乃是之辈的句式。
苏澄之前看到这些情节的时候并不是很懂。
他寻思他们难道这些人全都认识?他们全都是老乡同学?这么了解彼此?
你们连面都没见过,怎么知道这么清楚的啊?
主公要去干个什么事,那些谋士立马就能站出来说,守城将领是谁这人我知道,然后巴拉巴拉一大堆最后总结:废物一个。
这些谋士们的推断是怎么来的?
后来苏澄明白了。
到了那种境界,见一面就知道对方什么人了。
听别人说他干了个什么事儿,就知道这人什么品性了。
也不用觉得太玄乎。
实际上就是根据习惯+行为模式进行的推测。
攻打一座城池或者解决一个问题可能会面临的一些问题,这是已知条件。
根据这人的行为模式代入模拟的题目中,列出大概率会碰到的问题,计算出以这个人的思维、行为模式会做出什么样的结果,答题预计能有多少分,结果大概率会很相符。
所以苏澄答题的时候,每次都会有一个标准答案,就是以这么多年老爹和专家们对他的了解,做出的一些分析和判断。
把这个人代入这些问题当中,看他的思路和处理办法。
不得否认的是这种方法肯定有死角。
但有百分之八九十的概率是对的,最少最少可以看出这人的底色和基调。
苏澄在心里大概已经能还原出唐柯内心的真实写照。
在他的六眼面前,唐柯的底裤都被他给看掉了。
191的身高+博士学历。
这大概就是唐柯自信和优越的来源。
小时候可能因为身高,经常被家长和同学家长,亲戚朋友羡慕“我孩子也能长这么高就好了”。
苏澄估计唐柯每次听到别人说这种类似的话,心里都会暗爽。
一下子就看到别人的头顶,觉得自己比别人厉害。
上学以后这句话会再多出半句:“唐柯这孩子除了长得高,学习还挺好”。
唐柯又爽了。
能上博士倒也不全是唐柯真的很聪明很厉害,他主要是用这种骄傲感在维持着。
这是一种非常低级的能量。
跟苏澄源于本心的强大能量比起来,唐柯的前进动力更依赖于外界的评价。
非常脆弱。
非常弱小。
非常低级。
其实也不怪唐柯。
他要是没长那么高,其实会比现在更好,最起码更谦逊,更有礼貌。
191的身高把这人给害惨了,上限大概率已经锁死,哪怕他是博士这辈子也就这样了。
苏澄把人大概划为四种。
傻子、正常人、精明人、天才人。
这里的傻子,不是说村里的树先生,树先生不在苏澄的判定范围内。
四种人前面可以加各种形容词。
最简单的就是好、坏这种直接的词。
好傻子,坏傻子。
也可以随意搭配。
傻子精明人、傻子天才人、精明天才人、正常精明人。
前面是形容词,后面是名词。
像唐柯。
说他是傻子那肯定不准确,说他精明好像又差那么点意思,说他是正常人,他又有博士学位和一定逻辑能力。
所以苏澄就会把唐柯划到“傻子精明人”这个行列。
还有张烊文。
说他精明,不够精明。
但张烊文又跟傻不沾边。
所以苏澄已经把张烊文划入“精明正常人”的范围。
一个褒义词一个中性词。
至于苏澄自己。
他肯定不是天才。
勉强只能算是后天的天才。
所以苏澄会把自己划入“天才精明人”范围内。
对自己的评价嘛。
双褒就完事儿了。
(本章完)